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问题提出及意义 | 第14-15页 |
·沥青路面老化行为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沥青混合料再生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9-22页 |
·沥青路面再生方法及特点 | 第22-25页 |
·就地冷再生 | 第22-23页 |
·厂拌冷再生 | 第23-24页 |
·现场热再生 | 第24页 |
·厂拌热再生 | 第24-25页 |
·沥青路面再生的主要问题 | 第25-2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沥青路面老化行为研究 | 第29-49页 |
·路面老化沥青回收 | 第29-31页 |
·沥青路面自然老化行为特征 | 第31-37页 |
·不同使用年限对沥青结合料老化的影响 | 第31-34页 |
·路面不同深度处沥青结合料老化差异 | 第34-35页 |
·空隙率对沥青路面老化进程的影响 | 第35-37页 |
·老化沥青路面力学行为分析 | 第37-48页 |
·不同老化程度的沥青路面力学分析 | 第37-41页 |
·基于梯度模量的沥青路面力学分析 | 第41-44页 |
·带裂缝的老化沥青路面的断裂力学分析 | 第44-48页 |
·均匀模量变化的路面断裂分析 | 第44-46页 |
·模量梯度变化路面的断裂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的老化特性与评价 | 第49-85页 |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 第49-51页 |
·试验原材料 | 第49页 |
·试验方案 | 第49-51页 |
·沥青老化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71页 |
·沥青RTFOT老化 | 第51-59页 |
·RTFOT老化对沥青常规指标的影响 | 第51-54页 |
·RTFOT老化对高温粘度和BBR指标的影响 | 第54-59页 |
·夏季高温环境(60℃)模拟老化 | 第59-64页 |
·老化模拟温度的确定 | 第59页 |
·60℃烘箱热氧化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绝氧热老化 | 第64-67页 |
·紫外光(UV)老化 | 第67-71页 |
·紫外光辐射量的当量计算 | 第68-69页 |
·紫外光老化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RTFOT、PAV及60℃烘箱老化效果之间的关系 | 第71-76页 |
·老化条件差异分析 | 第71-72页 |
·老化结果比较分析 | 第72-76页 |
·PAV与RTFOT老化效果比较 | 第72-75页 |
·60℃烘箱老化与RTFOT老化效果比较 | 第75-76页 |
·沥青老化模拟方法探讨 | 第76-78页 |
·模拟老化与路面实际老化的关系 | 第76-77页 |
·沥青老化模拟方法探讨 | 第77-78页 |
·沥青老化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 第78-83页 |
·沥青老化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78-80页 |
·沥青老化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沥青老化对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的影响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沥青老化的微观结构变化与机理研究 | 第85-109页 |
·沥青的化学组成及胶体结构 | 第85-86页 |
·沥青老化微观结构变化及机理研究 | 第86-95页 |
·老化沥青的组分及胶体结构变化 | 第86-91页 |
·老化沥青的组分变化 | 第86-89页 |
·老化沥青的胶体结构变化 | 第89-91页 |
·老化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 第91-95页 |
·沥青老化机理及历程 | 第95-101页 |
·沥青分子热氧老化机理 | 第95-98页 |
·沥青光氧老化 | 第98-100页 |
·沥青老化历程推断 | 第100-101页 |
·沥青老化性能的评价 | 第101-108页 |
·当前道路沥青抗老化性能评价方法概述 | 第101-103页 |
·基于粘度和延度的沥青抗老化性能评价方法 | 第103-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老化沥青再生与再生剂研发 | 第109-129页 |
·老化沥青的再生 | 第109-113页 |
·新旧沥青调和法 | 第109-111页 |
·再生剂调和法 | 第111-113页 |
·沥青再生机理分析 | 第113-116页 |
·新旧沥青调和再生机理 | 第114-115页 |
·再生剂再生机理分析 | 第115-116页 |
·新型再生剂的研发 | 第116-127页 |
·再生剂原材料选择原则 | 第116-117页 |
·原材料选择 | 第117页 |
·再生剂的合成工艺 | 第117-118页 |
·再生剂的技术性质 | 第118-119页 |
·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的物理性能恢复 | 第119-125页 |
·再生剂添加量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与其他再生剂的再生效果比较 | 第121-123页 |
·再生剂再生沥青的微观分析 | 第123-125页 |
·再生沥青的抗老化性能 | 第125-126页 |
·再生剂用量的确定 | 第126-127页 |
·再生沥青粘度与再生剂掺量的关系 | 第126页 |
·再生剂掺量与再生沥青针入度的关系 | 第126-127页 |
·再生剂用量的确定方法 | 第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六章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 第129-148页 |
·废旧沥青混合料沥青含量及级配组成分析 | 第129-132页 |
·废旧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含量 | 第129-131页 |
·废旧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分析 | 第131-132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2-141页 |
·旧料掺配率对再生混合料性质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成型方式对再生混合料设计参数的影响 | 第135-141页 |
·SGC试验准备和试件成型 | 第135-136页 |
·两种成型方式对再生混合料设计参数的影响 | 第136-141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确定方法 | 第141-143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方法探讨 | 第143-145页 |
·再生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 第143-145页 |
·新掺沥青用量的确定 | 第145页 |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步骤 | 第145-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七章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 | 第148-170页 |
·概述 | 第148-151页 |
·再生沥青路面性能 | 第148页 |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要求及评价方法 | 第148-151页 |
·高温稳定性 | 第148-149页 |
·低温性能 | 第149-150页 |
·水稳定性 | 第150页 |
·抗老化性能 | 第150-151页 |
·级配对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 第151-159页 |
·级配对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153-155页 |
·级配对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155页 |
·级配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性的影响 | 第155-157页 |
·级配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抗老化性能的影响 | 第157-159页 |
·旧料掺配率和再生剂对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 第159-165页 |
·旧料掺配率对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旧料掺配率对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161-162页 |
·旧料掺配率对水稳性的影响 | 第162-163页 |
·旧料掺配率对抗老化性能的影响 | 第163-165页 |
·不同再生剂的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比较 | 第165-168页 |
·高温稳定性比较 | 第165-166页 |
·低温抗裂性比较 | 第166页 |
·水稳性比较 | 第166-167页 |
·抗老化性能比较 | 第167-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八章 热再生试验路研究及效益分析 | 第170-182页 |
·路况概述 | 第170-171页 |
·旧料分析 | 第171-172页 |
·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172-175页 |
·配合比设计 | 第172-174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 | 第174-175页 |
·再生混合料拌和与施工 | 第175-176页 |
·拌和 | 第175-176页 |
·摊铺与碾压 | 第176页 |
·再生路面效果评价 | 第176-178页 |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效益分析 | 第178-181页 |
·环境及生态效益分析 | 第178-180页 |
·减轻新开采石料造成的生态破坏 | 第178-179页 |
·材料运输过程中燃油废气污染分析 | 第179-180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180-181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181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182页 |
结论 | 第182-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