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三) 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四)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1-13页 |
一、手机文化的涵义和基本特点 | 第13-18页 |
(一) 手机文化的产生 | 第13-14页 |
(二) 手机文化的涵义 | 第14-17页 |
1. 文化的涵义 | 第14页 |
2. 手机文化的涵义 | 第14-17页 |
(三) 手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 第17-18页 |
1. 手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 | 第17页 |
2. 手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 第17-18页 |
二、手机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 第18-33页 |
(一) 城市初中生使用手机状况分析――以济南十二中为例 | 第18-21页 |
1. 初中生使用手机现象普遍 | 第18-19页 |
2. 手机成为初中生对外联系的重要工具之一 | 第19页 |
3. 手机对初中生产生的影响已经显现 | 第19-21页 |
(二) 手机文化对初中生的积极影响 | 第21-26页 |
1. 提高效率意识,加强适应能力 | 第21-22页 |
2. 强化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控制力 | 第22-23页 |
3. 培养人文关怀,加速个体社会化 | 第23-24页 |
4. 扩大交际范围,重塑人际关系 | 第24-25页 |
5.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 第25-26页 |
(三) 手机文化对初中生的消极影响 | 第26-33页 |
1. 淡化理想信念,追求世俗享受 | 第26-27页 |
2. 消解初中生意志,滋生颓废主义思想 | 第27-28页 |
3. 产生盲目从众行为,滋生娱乐主义思想 | 第28-30页 |
4. 催生盲目攀比与炫耀性消费,滋生拜金主义思想 | 第30-31页 |
5. 异化手机功能,导致信任危机 | 第31-32页 |
6. 追求方便有用,滋生实用主义思想 | 第32-33页 |
三、加强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第33-48页 |
(一) 学校目前采取的措施以及反思 | 第34-37页 |
1. 学校目前采取的措施 | 第34页 |
2. 对学校目前措施的反思 | 第34-37页 |
(二) 多方位加强校园手机文化建设 | 第37-44页 |
1. 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初中生使用手机的现象 | 第37-38页 |
2. 精心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38-40页 |
3. 积极引导,努力消解手机文化的不良影响 | 第40-43页 |
4. 借助手机平台,开创学校管理工作新局面 | 第43-44页 |
(三) 利用手机平台教育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44-48页 |
1. 教育目的要明确,防止学生形成双重人格 | 第44-45页 |
2. 教育内容要克服“假大空”,注重促进学生内省 | 第45-46页 |
3. 教育过程要确保公平,防止产生新的攀比行为 | 第46页 |
4. 教育方法要适当,切实提高教育实效 | 第46-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