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编组站论文

驼峰溜放区行车性能分析及线路设计参数研究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25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国内外驼峰发展历程第14-15页
        1.2.1 国外驼峰发展历程第14页
        1.2.2 国内驼峰发展历程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21页
        1.3.1 车辆溜放安全问题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2 国内外驼峰设计现状第17-19页
        1.3.3 基于车辆行车性能分析的铁路线路参数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5页
        1.4.1 研究意义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3 技术路线第22-25页
2 驼峰溜放区线路条件及车辆行车速度计算第25-39页
    2.1 驼峰溜放区线路条件分析第25-26页
        2.1.1 驼峰溜放区线路设计既有方法第26页
        2.1.2 驼峰溜放区线路平纵断面设置既有规定第26页
    2.2 车辆行车速度计算第26-30页
        2.2.1 溜放车辆受力分析第27-29页
        2.2.2 车辆行车速度计算模型第29-30页
    2.3 溜放区线路条件对车辆行车速度的影响第30-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9页
3 驼峰溜放区行车性能试验研究第39-53页
    3.1 丰西编组站驼峰概况第39-40页
    3.2 丰西编组站驼峰处车辆行车性能试验第40-50页
        3.2.1 试验目的及内容第40页
        3.2.2 测点布置及试验方法第40-41页
        3.2.3 评价标准第41-42页
        3.2.4 试验结果分析第42-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3页
4 驼峰溜放区车辆行车性能计算第53-75页
    4.1 溜放车辆介绍第53-54页
    4.2 仿真软件介绍第54-55页
    4.3 驼峰溜放区车辆行车性能计算模型第55-67页
        4.3.1 车辆模型第55-58页
        4.3.2 线路模型第58-62页
        4.3.3 轮轨关系模型第62-67页
    4.4 驼峰溜放区行车性能分析第67-73页
    4.5 模型验证第73-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5 驼峰关键线路设计参数对车辆行车安全性的影响第75-83页
    5.1 第一分路道岔与岔前曲线间夹直线长度影响第75-76页
    5.2 加速坡与中间坡变坡点距尖轨距离影响第76-77页
    5.3 加速坡与中间坡坡度代数差影响第77-78页
    5.4 加速坡坡长影响第78-81页
    5.5 既有驼峰设计参数的行车安全性检验第81页
    5.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6 驼峰线路设计参数优化研究第83-99页
    6.1 线路平面线路参数优化研究第83-88页
        6.1.1 第一分路道岔与岔前曲线间夹直线长度第83-86页
        6.1.2 第一分路道岔与其后对向道岔间夹直线长度影响第86-88页
    6.2 线路纵断面线路参数优化第88-91页
        6.2.1 加速坡与中间坡变坡点距尖轨距离第88-89页
        6.2.2 加速坡与中间坡坡度代数差影响第89-90页
        6.2.3 加速坡坡长优化第90-91页
    6.3 基于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的驼峰平纵断面匹配优化研究第91-96页
        6.3.1 算法概论第91页
        6.3.2 优化流程第91-93页
        6.3.3 平面岔前夹直线长度与纵断面变坡点位置间匹配关系优化分析第93-96页
    6.4 本章小结第96-99页
7 驼峰线路条件变化对车辆行车性能的影响第99-111页
    7.1 线路几何形位变化的影响第99-105页
    7.2 尖轨轨距变化的影响第105-107页
    7.3 纵断面沉降变形的影响第107-108页
    7.4 第一分路道岔尖轨轨面降低值的影响第108-109页
    7.5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11-115页
    8.1 主要工作和结论第111-113页
    8.2 本文研究的主要特点第113-114页
    8.3 进一步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3-12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循环经济产业链经济学稳定性及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劳工问题探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