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传闻证据及其规则概述 | 第9-16页 |
一、传闻证据概述 | 第9-12页 |
(一) 传闻与传闻证据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 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 | 第10-11页 |
(三) 传闻证据的属性 | 第11-12页 |
二、传闻证据规则概述 | 第12-16页 |
(一) 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 | 第12-14页 |
(二) 传闻证据规则的属性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传闻证据的国外考察 | 第16-25页 |
一、英美法系关于传闻证据的规定 | 第16-19页 |
(一) 英国关于传闻证据的规定 | 第16-17页 |
(二) 美国关于传闻证据的规定 | 第17-19页 |
二、英国、美国传闻证据的适用程序 | 第19-22页 |
(一) 审前动议程序 | 第19-20页 |
(二) 当庭异议程序 | 第20-21页 |
(三) 审判之中的审判程序 | 第21-22页 |
三、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传闻证据总结 | 第22-25页 |
(一) 英美法系对传闻证据的规定是适应陪审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 | 第22页 |
(二) 英美法系对传闻证据的规定是适应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的需要而产生的 | 第22-23页 |
(三) 英美法系对传闻证据的规定是适应交叉询问的需要而产生的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传闻证据的证据能力 | 第25-36页 |
一、传统理论对传闻证据证据能力的质疑 | 第25-28页 |
(一) 陪审团无法对传闻证据进行正确的评价 | 第25-26页 |
(二) 传闻证据缺少当事人的交叉询问 | 第26页 |
(三) 传闻证据不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最佳证据 | 第26-27页 |
(四) 传闻证据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 | 第27-28页 |
(五) 传闻证据容易被捏造 | 第28页 |
二、对传闻证据证据能力的肯定 | 第28-31页 |
(一) 关于传闻证据对陪审团产生误导的反驳 | 第29页 |
(二) 关于传闻证据缺少交叉询问的反驳 | 第29-30页 |
(三) 关于传闻证据不是最佳证据的反驳 | 第30页 |
(四) 关于传闻证据存在错误风险的反驳 | 第30页 |
(五) 关于传闻证据容易被捏造的反驳 | 第30-31页 |
三、对传闻证据证据能力的总结 | 第31-36页 |
(一) 原则上应当限制传闻证据的证据能力 | 第31-33页 |
(二) 应该确定较多的传闻证据的例外 | 第33-36页 |
第四部分 我国民事诉讼中传闻证据运用规则的构建 | 第36-49页 |
一、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传闻证据规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6-40页 |
(一) 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传闻证据运用规则的必要性 | 第36-38页 |
(二) 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传闻证据规则的可行性 | 第38-40页 |
二、我国民事诉讼传闻证据运用规则的具体构建 | 第40-44页 |
(一) 传闻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运用的一般原则 | 第40页 |
(二) 传闻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运用的例外 | 第40-43页 |
(三) 界定传闻证据运用规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3-44页 |
三、传闻证据规则的配套改革 | 第44-49页 |
(一) 完善传闻证据的适用程序 | 第44-46页 |
(二) 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 | 第46-47页 |
(三) 完善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 | 第47页 |
(四) 完善监督救济制度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