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自认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自认制度概述 | 第9-17页 |
一、自认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9-10页 |
二、自认的含义及构成 | 第10-13页 |
(一) 自认的含义 | 第10页 |
(二) 自认与认诺的区别 | 第10-11页 |
(三) 自认的构成要件 | 第11-13页 |
三、自认的本质和分类 | 第13-17页 |
(一) 自认的本质 | 第13-15页 |
(二) 自认的分类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自认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辩论主义原则 | 第17页 |
二、诚实信用原则 | 第17-18页 |
三、程序正义原则 | 第18-19页 |
四、诉讼效率与经济原则 | 第19-20页 |
第三部分 自认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 第20-25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自认制度 | 第20-21页 |
(一) 英国的自认制度 | 第20页 |
(二) 美国的自认制度 | 第20-21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自认制度 | 第21-23页 |
(一) 法国的自认制度 | 第21页 |
(二) 德国的自认制度 | 第21-22页 |
(三) 日本的自认制度 | 第22页 |
(四) 台湾地区的自认制度 | 第22-23页 |
三、两大法系自认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3-25页 |
第四部分 我国自认制度的现状考察 | 第25-32页 |
一、我国有关自认制度的法律规范 | 第25-27页 |
二、我国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一) 自认属性的误解 | 第27-28页 |
(二) 自认对象的混淆 | 第28页 |
(三) 自认效力的残缺 | 第28页 |
(四) 自认立法的混乱 | 第28-29页 |
三、我国自认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一) 诉讼模式的制约 | 第29-30页 |
(二) 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30页 |
(三) 程序价值的忽视 | 第30-31页 |
(四) 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 | 第31-32页 |
第五部分 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构想 | 第32-36页 |
一、转变思想观念 | 第32页 |
二、自认制度的立法构想 | 第32-34页 |
(一) 确定自认的主体 | 第32页 |
(二) 明确自认的对象 | 第32-33页 |
(三) 规定自认的效力及限制 | 第33页 |
(四) 有关代理人的自认 | 第33-34页 |
(五) 对恶意自认的制裁 | 第34页 |
三、自认制度的程序支持 | 第34-36页 |
(一) 完善答辩失权制度 | 第34-35页 |
(二) 建立诉答制度 | 第35页 |
(三) 强化庭审中的程序支持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