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3页 |
·概述 | 第8-9页 |
·药物的缓控释体系 | 第9-15页 |
·药物剂型的发展 | 第9页 |
·药物载体释放体系 | 第9-10页 |
·微球的药物释放过程 | 第10页 |
·药物缓控释体系 | 第10-12页 |
·药物靶向投递体系 | 第12-15页 |
·可用作药物载体的高分子材料 | 第15-20页 |
·天然高分子材料 | 第16-17页 |
·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7-20页 |
·眼眶腺样囊性癌简介 | 第20-21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制备及评价 | 第23-50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30页 |
·实验仪器与原料 | 第24-25页 |
·复乳法制备靶向缓释微球 | 第25-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49页 |
·标准曲线 | 第30-33页 |
·影响微球载药率的因素 | 第33-41页 |
·正交实验 | 第41-42页 |
·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及叶酸含量 | 第42-44页 |
·靶向缓释微球的表征 | 第44-47页 |
·靶向缓释微球的释放行为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体外研究 | 第50-64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5页 |
·实验仪器与原料 | 第51-53页 |
·体外培养人ACC 细胞 | 第53页 |
·MTT 比色法评价微球的生物相容性 | 第53-54页 |
·测定ACC 细胞生长抑制率 | 第54页 |
·VCR 微球与VCRF 微球在肿瘤细胞水平的靶向实验 | 第54-55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55-56页 |
·本实验统计学处理 | 第56页 |
·MTT 比色法评价PLGA 空载微球的生物相容性 | 第56-57页 |
·时间对ACC 细胞抑制率的影响 | 第57-59页 |
·浓度对ACC 细胞抑制率的影响 | 第59-61页 |
·微球在细胞水平的靶向作用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治疗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 | 第64-78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实验仪器与原料 | 第65-66页 |
·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66页 |
·分组及给药方式 | 第66-67页 |
·观察指标 | 第67页 |
·常规HE 染色 | 第67-6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6页 |
·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肿瘤体积的变化情况 | 第69-71页 |
·药物的残留情况 | 第71-72页 |
·电镜照片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HE 病理切片分析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