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前言 | 第8页 |
1、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高分子谷蛋白亚基 | 第8-13页 |
·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变异 | 第8-10页 |
·小麦高分子谷蛋白亚基对品质的贡献 | 第10-11页 |
·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分离分析方法 | 第11-13页 |
·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11页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 第11页 |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 第11页 |
·特异PCR分子标记 | 第11-13页 |
·黑麦外源染色质的运用 | 第13-21页 |
·新物种的人工合成 | 第13-14页 |
·八倍体小黑麦(2n=8x=56,AABBDDRR)新物种的人工合成 | 第13页 |
·六倍体小黑麦(2n=6x=42,AABBRR)新物种的人工合成 | 第13-14页 |
·四倍体小黑麦(2n=4x=28,XXR)新物种的人工合成 | 第14页 |
·黑麦外源染色质在小麦育种中的运用 | 第14-16页 |
·黑麦异附加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 第14页 |
·黑麦代换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 第14页 |
·黑麦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 第14-16页 |
·小麦背景中黑麦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 | 第16-21页 |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detection) | 第16-17页 |
·细胞学检测(cytological detection) | 第17-18页 |
·生物化学检测(biochemical detection) | 第18页 |
·原位杂交 | 第18-19页 |
·分子标记(molecular detection) | 第19-21页 |
2、四川新育成品种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 | 第21-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材料 | 第21-23页 |
·HMW-GS组分的常规电泳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谷蛋白的提取 | 第23页 |
·SDS-PAGE分析 | 第23-24页 |
·麦谷蛋白亚基命名及评分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四川省2001-2005育成品种的HMW-GS的组成 | 第24-28页 |
·Glu-1位点HMW-GS组合类型及品质评分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3、四川小麦新品种1B/1R易位系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31-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材料 | 第31页 |
·多重PCR引物检测1B/1R易位系 | 第31页 |
·5个黑麦1RS上的特异PCR引物 | 第31-32页 |
·DNA的提取、PCR扩增、电泳等方法详见唐宗祥博士论文(2006)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1B/1R易位系在四川小麦新品种中的分布 | 第32-33页 |
·四川小麦新品种中的1B/1R易位系存在差异 | 第33-39页 |
·5个引物能在12个供试四川品种(系)中扩增出差异 | 第35-36页 |
·3个引物能在省外和国外引进的11个品种中扩增出差异 | 第36-37页 |
·5个1RS引物能将23个供试品种(系)划分为七类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1B/1R易位系存在多样性 | 第39页 |
·1B/1R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地位 | 第39-40页 |
·1B/1R易位系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