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化学学科科学素养的培养模型建构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三 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 高中学生 | 第10页 |
(二) 科学素养 | 第10-11页 |
(三) 化学学科科学素养 | 第11页 |
二 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一) 组成部分 | 第11-12页 |
(二)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3-14页 |
三 理论构想 | 第14-15页 |
(一) 教师 | 第14页 |
(二) 学生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四章 调查问卷的建立 | 第16-22页 |
一 调查问卷编制过程 | 第16页 |
二 开放式问卷 | 第16-17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一) 问题一 | 第17页 |
(二) 问题二 | 第17-18页 |
(三) 问题三 | 第18页 |
(四) 小结 | 第18-19页 |
四 评选指标的初步筛选 | 第19-22页 |
第五章 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22-28页 |
一 挑选对象的说明 | 第22页 |
二 正式问卷调查的结果 | 第22-26页 |
(一) 正式问卷实测对象结构 | 第22-23页 |
(二) 正式问卷实测结果 | 第23-26页 |
三 正式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26-28页 |
(一) 共性的地方 | 第26-27页 |
(二) 差异的地方 | 第27-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28-39页 |
一 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28-30页 |
(一) 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式的启发 | 第28页 |
(二) 课程内容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式的启发 | 第28-29页 |
(三)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第29页 |
(四) 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 第29页 |
(五) 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 第29-30页 |
(六) 采用学分制管理形式,兼顾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 第30页 |
二 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一) 教师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 第30页 |
(二) 考试评价凌驾于课程目标之上 | 第30-31页 |
(三) 必修课程的教学偏离目标 | 第31页 |
三 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31-34页 |
(一) 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 第31-32页 |
(二) 必修教学与选修教学的关系 | 第32-33页 |
(三) “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的关系 | 第33-34页 |
四 有关培养的模型构建 | 第34-37页 |
(一) 分组管理,实施小组协作学习 | 第35页 |
(二) 创设情境,展示矛盾,激发疑惑 | 第35-36页 |
(三) 分析讨论,确定问题 | 第36-37页 |
(四) 收集研究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 第37页 |
(五) 双向反馈,师生互评,修改、完善结果 | 第37页 |
五 研究的不足 | 第37-39页 |
(一) 样本与抽样问题 | 第37-38页 |
(二) 问卷编制问题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附录一 开放式问卷 | 第40-43页 |
附录二 预测问卷 | 第43-47页 |
附录三 正式问卷 | 第47-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