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第一章 | 第11-23页 |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3页 |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13页 |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四、文献研究 | 第14-19页 |
| (一) 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 (二) 本研究的理论来源——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 | 第18页 |
| (三) 本研究案例的方法论基础 | 第18-19页 |
| 五、本研究相关概念与说明 | 第19-23页 |
| (一) 行动研究 | 第19页 |
| (二) 教学目标 | 第19-20页 |
| (三) 同课异构 | 第20页 |
| (四) 课程设计 | 第20页 |
| (五) 有效教学 | 第20页 |
| (六) 研究步骤 | 第20页 |
| (七) 教学对象 | 第20-21页 |
| (八) 教学内容 | 第21页 |
| (九) 研究途径和资料 | 第21-22页 |
| (十)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课程设计方案及课堂教学实录 | 第23-47页 |
| 第一节 讲授为主的课程设计方案及课堂教学实录 | 第23-30页 |
| 第二节 情景为主的课程设计方案及课堂教学实录 | 第30-39页 |
| 第三节 艺术实践为主的课程设计方案及课堂教学实录 | 第39-47页 |
| 第三章 同课异构给予建构有效教学的启示 | 第47-71页 |
| 第一节 引言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有效教师与有效教材 | 第48-52页 |
| 一、教师不是"药剂师" | 第48-51页 |
| 二、教材不是"名词" | 第51-52页 |
| 第三节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如何对话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 第52-70页 |
| 一、激发学生"在场"的动机 | 第52-53页 |
| 二、给学生身心体验的机会 | 第53-55页 |
| 三、课堂与成绩挂钩 | 第55页 |
| 四、课堂渗透专业术语、概念和基本知识 | 第55-57页 |
| 五、课堂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创造空间 | 第57-59页 |
| 六、课堂鉴赏作品宜少不宜多 | 第59页 |
| 七、课堂引入审美批评理论及技能技巧 | 第59-64页 |
| 八、课堂以作品本身为载体,从画面的基本构成元素出发 | 第64-65页 |
| 九、课堂师生共同参与,集体创造 | 第65-68页 |
| 十、课堂引入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能 | 第68-70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语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附录 | 第75-81页 |
| 一、各教学案例中对画家和作品的简要介绍 | 第75页 |
| 二、各教学案例中对作品基本构成元素讲解时课件的部分静态画面纪实 | 第75-76页 |
| 三、追加课程 | 第76-77页 |
| 四、问卷 | 第77-80页 |
| 五、2008~2009学年M大学《美术鉴赏》学期授课计划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