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缓刑社区矫正的基本原理 | 第11-17页 |
(一) 缓刑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 第11-12页 |
1、缓刑的概念 | 第11页 |
2、缓刑的特征 | 第11-12页 |
3、缓刑的分类 | 第12页 |
(二) 缓刑的正当性 | 第12-13页 |
1、缓刑存在的现实基础 | 第12页 |
2、缓刑存在的人文基础 | 第12-13页 |
3、缓刑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13页 |
(三) 缓刑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与功能 | 第13-14页 |
1、缓刑在社区矫正内的地位 | 第13-14页 |
2、缓刑在社区矫正中的功能 | 第14页 |
(四) 缓刑社区矫正的价值取向 | 第14-17页 |
1、缓刑社区矫正的正义价值 | 第14-15页 |
2、缓刑社区矫正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 | 第15页 |
3、缓刑社区矫正的人道价值 | 第15页 |
4、缓刑社区矫正的效益价值 | 第15-17页 |
二、缓刑社区矫正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 第17-21页 |
(一) 国外的缓刑社区矫正 | 第17-19页 |
1、国外缓刑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页 |
2、国外缓刑的适用现状 | 第17-18页 |
3、国外缓刑社区矫正的实施 | 第18页 |
4、国外缓刑社区矫正的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二) 我国缓刑与社区矫正的起源与发展 | 第19-21页 |
1、我国缓刑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 第19页 |
2、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及现状 | 第19-21页 |
三、我国缓刑社区矫正中的问题 | 第21-27页 |
(一) 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1、缓刑类型单一 | 第21页 |
2、缓刑考察机关的规定不科学 | 第21-22页 |
3、缓刑适用条件缺乏可操作性 | 第22页 |
4、缓刑适用对象范围过窄 | 第22页 |
5、缓刑监督内容宽泛,无帮助矫正内容 | 第22页 |
6、缓刑撤销程序不完善 | 第22-23页 |
7、缺少专门的社区矫正立法 | 第23页 |
(二) 适用中的问题 | 第23-27页 |
1、缓刑适用率低 | 第23页 |
2、缓刑适用的随意性大、各地不均衡 | 第23-24页 |
3、公众对缓刑社区矫正存在观念上的偏差 | 第24页 |
4、缓刑社区矫正的人员水平不齐、数量过少 | 第24-25页 |
5、缓刑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未形成制度 | 第25页 |
6、对缓刑社区矫正工作的检察监督有待强化 | 第25-26页 |
7、缓刑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不足 | 第26-27页 |
四、我国缓刑社区矫正的完善与建议 | 第27-40页 |
(一) 我国缓刑社区矫正的立法改革与完善 | 第27-31页 |
1、缓刑类型的完善 | 第27页 |
2、对未成年犯实行特别的缓刑制度 | 第27-28页 |
3、统一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确立缓刑社区矫正机构 | 第28-29页 |
4、细化缓刑适用条件,扩大缓刑适用范围 | 第29页 |
5、确立判决前调查制度 | 第29-30页 |
6、确立缓刑犯人身危险与教育效果评估机制 | 第30页 |
7、完善缓刑撤销制度 | 第30-31页 |
8、渐进式推进缓刑社区矫正立法,构建“三位一体”的刑事立法体系 | 第31页 |
(二) 我国缓刑社区矫正的司法改革与完善 | 第31-37页 |
1、提高缓刑适用率 | 第31-32页 |
2、确立缓刑官制度,培养缓刑社区矫正专业人才 | 第32-33页 |
3、完善未成年缓刑犯的社区矫正制度 | 第33-34页 |
4、充实缓刑考察及社区矫正的内容 | 第34-35页 |
5、对缓刑犯实施分类管理 | 第35-36页 |
6、法院应当延伸审判职能,定期对缓刑犯进行回访 | 第36-37页 |
7、确立缓刑社区矫正工作的检察监督机制 | 第37页 |
(三) 缓刑社区矫正的实务改革与完善 | 第37-40页 |
1、树立社区矫正观念,加强社区建设 | 第37-38页 |
2、构建政府和民间共同参与的缓刑社区矫正模式 | 第38-39页 |
3、建立缓刑决定与考察机关的协作机制,保障工作经费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