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骨干亲本及其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小麦骨干亲本优良特性及利用 | 第14-16页 |
·骨干亲本对于小麦育种的重要性 | 第16页 |
·骨干亲本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数量性状QTL 作图 | 第19-28页 |
·基于双亲杂交的QTL 作图 | 第19-20页 |
·关联分析作图 | 第20-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试验设计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碧蚂4 号基于衍生品种遗传的表型特征 | 第30-3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碧蚂4 号与主栽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碧蚂4 号衍生品种主成分分析 | 第32-34页 |
·碧蚂4 号衍生品种重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碧蚂4 号在衍生品种遗传的重要染色体位点及区段 | 第36-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材料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所有供试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0页 |
·碧蚂4 号等位变异在衍生品种遗传分析 | 第40-47页 |
·碧蚂4 号特异等位变异在不同世代品种变化分析 | 第47-49页 |
·骨干亲本共有染色体位点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碧蚂4 号特异染色体位点、区段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2-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材料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70页 |
·碧蚂4 号系谱品种的群体结构分析 | 第53-56页 |
·碧蚂4 号系谱品种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56-57页 |
·染色体位点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7-63页 |
·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效应分析 | 第63-70页 |
·讨论 | 第70-73页 |
·关联作图 | 第70-71页 |
·育种优异等位变异或基因簇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碧蚂4 号不同姊妹系的遗传分析 | 第73-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材料 | 第73-74页 |
·方法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85页 |
·农艺性状比较 | 第74-77页 |
·遗传构成 | 第77页 |
·碧蚂1 号和碧蚂4 号特异染色体位点 | 第77-82页 |
·碧蚂4 号特异染色体位点在衍生品种遗传 | 第82-84页 |
·特异染色体位点与农艺性状的关联 | 第84-85页 |
·讨论 | 第85-88页 |
·亲本对后代的遗传贡献 | 第85-86页 |
·非亲本带(Non-parental bands)的产生 | 第86页 |
·骨干亲本的形成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