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农业学校发展定位与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教育生态位的基本理论 | 第11-14页 |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地方教育问题 | 第14页 |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漳州农业学校的教育生态位演变 | 第16-21页 |
·漳州农业学校教育生态位宽度 | 第16-17页 |
·漳州市农业发展概况 | 第16页 |
·漳州农业学校历史沿革 | 第16页 |
·办学绩效与特色 | 第16-17页 |
·漳州农业学校教育生态位扩充 | 第17-21页 |
·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 第17-18页 |
·改善办学的软、硬件条件 | 第18-19页 |
·提高办学质量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新时期漳州农业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分析 | 第21-31页 |
·福建农业职业教育生态位态势 | 第21-23页 |
·福建工农业发展态势 | 第21页 |
·福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 第21-23页 |
·福建省农业中专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 | 第23页 |
·漳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第23页 |
·生源状况 | 第23-24页 |
·教学情况 | 第24页 |
·专业设置情况 | 第24-25页 |
·就业情况 | 第25页 |
·漳州农业学校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新时期漳州农业学校面临的问题 | 第25-27页 |
1. 学校管理问题 | 第25页 |
2. 专业设置问题 | 第25-26页 |
3. 学校生源问题 | 第26-27页 |
4. 毕业生就业问题 | 第27页 |
·漳州农业学校面临问题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1. 学校管理缺乏改革创新 | 第27页 |
2. 生态位重叠,专业设置缺少市场竞争力 | 第27-28页 |
3. 毕业生待遇低 | 第28页 |
4. 生态位宽度过小,服务功能弱化 | 第28页 |
·新时期漳州农业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 | 第28-31页 |
·政府部门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 | 第28-29页 |
·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 第29页 |
·农村经济转型的需要 | 第29-30页 |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需要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新时期漳州农业学校的发展定位与策略 | 第31-41页 |
·新时期漳州农业学校的发展定位 | 第31-33页 |
·农业中专学校科学定位的原则 | 第31-32页 |
1. 以教育生态位理念为指导原则 | 第31页 |
2. 以农为本,服从当地经济发展原则 | 第31页 |
3. 以学校现有条件为基础的原则 | 第31页 |
4. 超前思维原则 | 第31-32页 |
·新时期漳州农业学校的发展定位 | 第32-33页 |
1.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 第32页 |
2. 服务面向定位 | 第32页 |
3. 人才标准定位 | 第32页 |
4. 建设水平定位 | 第32-33页 |
5. 漳州农业学校的发展定位 | 第33页 |
·新时期漳州农业学校发展策略 | 第33-41页 |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策略 | 第33-35页 |
1.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 | 第33-34页 |
2. 根据培养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 | 第34页 |
3. 根据生源特点,采取灵活管理 | 第34-35页 |
·促进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策略 | 第35-36页 |
1. 成立招生与就业工作机构 | 第35页 |
2. 改善就业指导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定位 | 第35页 |
3. 构建就业网络,实现"订单"教育 | 第35-36页 |
·培养复合型适用人才 | 第36页 |
·优化内部教育生态环境 | 第36-38页 |
1. 规范内部管理 | 第37页 |
2. 形成特色校园文化 | 第37页 |
3. 两元主体互动 | 第37-38页 |
·坚持开放办学方针 | 第38-41页 |
1. 培训农民转移劳动力 | 第38页 |
2. 校企联合办学 | 第38-39页 |
3. 发挥科教服务作用 | 第39页 |
4. 突出办学特色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