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概述 | 第9-19页 |
(一) 从雇工自负责任与雇主责任制度到工伤保险制度的嬗变 | 第9-11页 |
1. 劳动者个人负责阶段 | 第9页 |
2. 雇主过失责任阶段 | 第9-10页 |
3. 雇主无过失责任阶段 | 第10页 |
4. 工伤保险阶段 | 第10-11页 |
(二) 国外雇主责任制度与工伤保险制度概况 | 第11-16页 |
(三) 我国雇主责任与工伤保险制度发展概况及现状 | 第16-19页 |
二 雇主责任和工伤保险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 雇主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1. 哲学基石的演变 | 第19-20页 |
2. 自由主义到社会利益的变动 | 第20页 |
(二) 工伤保险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1. 社会连带成为工伤保险建构的法哲学基础 | 第20-21页 |
2. 现代国家干预论是工伤保险建构的政治前提 | 第21页 |
3. 生存权保障乃工伤保险达成的主要目的 | 第21-22页 |
三 工伤保险与工伤事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的比较分析 | 第22-28页 |
(一) 责任主体 | 第22-23页 |
(二) 请求权成立条件 | 第23-24页 |
1.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 | 第23页 |
2. 劳动者受有人身损害或患职业病 | 第23-24页 |
3. 劳动者的损害须在劳动者执行工作职务过程中发生 | 第24页 |
4. 工作事故是劳动者遭受损害的原因 | 第24页 |
5. 属于工伤保险的范围 | 第24页 |
(三) 工伤保险待遇及其局限性 | 第24-26页 |
1. 工伤保险待遇 | 第24-25页 |
2. 工伤保险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四) 工伤事故民事赔偿待遇及其局限性 | 第26-28页 |
1. 工伤事故民事赔偿待遇 | 第26-27页 |
2. 工伤事故民事赔偿局限性 | 第27-28页 |
四 对我国工伤保险与工伤事故民事侵权发展的思考 | 第28-39页 |
(一) 对工伤保险与工伤事故民事侵权几种救济模式的评析 | 第28-32页 |
1. 选择模式 | 第29页 |
2. 相加模式 | 第29-30页 |
3. 免除模式 | 第30-31页 |
4. 补充模式 | 第31-32页 |
(二) 无第三人侵权工伤事故责任分析 | 第32-36页 |
1. 用人单位不存在过错时的模式选择 | 第33-35页 |
2. 用人单位存在过错时的模式选择 | 第35-36页 |
(三) 第三人侵权工伤事故责任分析 | 第36-39页 |
1. 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工伤事故的权利救济模式 | 第36-37页 |
2. 用人单位内部的职工侵权造成工伤事故的权利救济模式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