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导论 | 第12-34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2-14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1、关于对话哲学的研究 | 第14-17页 |
2、关于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 | 第17-20页 |
3、关于对话与教育的研究 | 第20页 |
4、关于对话与管理的研究 | 第20-21页 |
5、关于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 | 第21-22页 |
6、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评 | 第22-23页 |
三、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23-24页 |
1、理论价值 | 第23页 |
2、实践价值 | 第23-24页 |
3、现实意义 | 第24页 |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25页 |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25-26页 |
3、比较研究法 | 第26页 |
4、新范式方法论的运用 | 第26-27页 |
六、核心概念厘定 | 第27-34页 |
1、管理 | 第27-29页 |
2、大学生管理 | 第29-30页 |
3、对话 | 第30-32页 |
4、对话管理 | 第32-34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必要性 | 第34-60页 |
一、新的对话时代: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时代背景 | 第34-38页 |
1、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新时代 | 第34-35页 |
2、新的对话时代的特征及其精神诉求 | 第35-38页 |
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对话品性 | 第38-41页 |
1、需要结构多样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对话的动机 | 第38-39页 |
2、自我意识增强,为大学生提供了对话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3、价值观念多元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对话的土壤 | 第40-41页 |
4、思想意识的开放化、民主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对话的条件 | 第41页 |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管理的新诉求 | 第41-47页 |
1、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管理环境的新变化 | 第41-43页 |
2、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 | 第43-45页 |
3、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大学生管理方式的变革 | 第45-47页 |
四、大学生管理中对话精神的缺失 | 第47-60页 |
1、大学生管理中对话精神缺失的主要表征 | 第48-49页 |
2、大学生管理中对话精神缺失的原因 | 第49-52页 |
3、大学生管理中对话精神缺失的危害 | 第52-56页 |
4、走向对话:大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 | 第56-60页 |
第二章 主体间性:大学生对话管理的逻辑起点 | 第60-80页 |
一、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 第60-68页 |
1、主体性哲学的困境 | 第60-61页 |
2、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 第61-64页 |
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内蕴与超越 | 第64-68页 |
二、对话哲学的主体间性旨趣 | 第68-74页 |
1、“关系本体”:主体间性的先验之根 | 第68-69页 |
2、“之间”领域:主体间性的“第三者魔杖” | 第69-71页 |
3、“视域融合”:主体间性的解释学之维 | 第71-72页 |
4、“交往行动”:主体间性的社会建构 | 第72-73页 |
5、“共有共享”:主体间性的精神能量 | 第73-74页 |
三、主体间性:大学生对话管理的逻辑起点 | 第74-80页 |
1、主体性理论观照下的大学生管理及其困境 | 第74-76页 |
2、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大学生管理变革 | 第76-80页 |
第三章 对话管理:大学生管理新范式 | 第80-114页 |
一、对话管理:管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80-89页 |
1、科学管理:古典管理范式及其局限 | 第80-82页 |
2、人本管理:现代管理范式及其发展困境 | 第82-85页 |
3、对话管理:超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新范式 | 第85-89页 |
二、大学生对话管理新理念 | 第89-99页 |
1、“我—你”关系理念 | 第90-91页 |
2、“交互主体”理念 | 第91-92页 |
3、民主与平等的理念 | 第92-93页 |
4、精神相遇理念 | 第93-94页 |
5、批判超越理念 | 第94-95页 |
6、意义创生理念 | 第95-96页 |
7、生态理念 | 第96-97页 |
8、和谐理念 | 第97-99页 |
三、大学生对话管理新品性 | 第99-114页 |
1、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创新性格 | 第99-102页 |
2、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建构特性 | 第102-106页 |
3、大学生对话管理的生命取向 | 第106-108页 |
4、大学生对话管理回归生活世界 | 第108-114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对话管理目标 | 第114-132页 |
一、基础性目标 | 第114-121页 |
1、知识的建构 | 第114-116页 |
2、对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第116-119页 |
3、非理性因素的发展 | 第119-121页 |
二、发展性目标 | 第121-127页 |
1、人格的完善 | 第121-123页 |
2、可能生活的建构 | 第123-125页 |
3、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寻 | 第125-127页 |
三、终极指向性目标 | 第127-132页 |
1、培养学生的对话理性,引导其对话人生 | 第127-128页 |
2、“对话人”:人之主体建构与发展的目标指向 | 第128-132页 |
第五章 大学生对话管理方法 | 第132-156页 |
一、“搁置己见”与倾听 | 第132-137页 |
1、“搁置己见” | 第132-135页 |
2、倾听 | 第135-137页 |
二、信息公开与网络对话 | 第137-142页 |
1、信息公开 | 第137-139页 |
2、网络对话 | 第139-142页 |
三、尊重差异与共享性思维 | 第142-146页 |
1、尊重差异 | 第142-144页 |
2、共享性思维 | 第144-146页 |
四、学生参与 | 第146-156页 |
1、参与就是对话 | 第146-147页 |
2、美国大学生参与管理的一些做法 | 第147-149页 |
3、我国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第149-151页 |
4、我国大学生参与管理路径的完善 | 第151-156页 |
第六章 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机制 | 第156-182页 |
一、实践中的对话“识读” | 第156-160页 |
1、认识真正的对话 | 第156-158页 |
2、撇清实践中的伪对话 | 第158-160页 |
二、大学生管理者的对话“觉解” | 第160-163页 |
1、管理者的对话“觉解”: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发展的关键 | 第161-162页 |
2、大学生管理者的对话觉解之路 | 第162-163页 |
三、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对话性 | 第163-169页 |
1、制度:大学生对话管理的规范机制 | 第164-165页 |
2、大学生管理制度的柔性化 | 第165-166页 |
3、大学生管理制度形成中的对话 | 第166-167页 |
4、大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中的对话 | 第167-169页 |
四、对话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 第169-182页 |
1、大学:多元文化荟萃、生成之所 | 第169-171页 |
2、校园文化: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文化场域 | 第171-172页 |
3、大学校园文化的对话性及其异化倾向 | 第172-175页 |
4、对话共同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取向 | 第175-182页 |
结语 | 第182-1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4-194页 |
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94-196页 |
后记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