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图表目录 | 第12-16页 |
| 1 绪论 | 第16-27页 |
| ·选题和意义 | 第16-17页 |
| ·关于选题 | 第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 ·学科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 ·宏观政策背景 | 第19-20页 |
| ·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 第20页 |
| ·研究范围 | 第20-23页 |
| ·研究的地域范围和对象 | 第20-23页 |
| ·研究对象时间范围 | 第23页 |
| ·研究框架设计 | 第23-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2 城镇化和人口容量研究综述 | 第27-47页 |
| ·基本概念 | 第27-29页 |
| ·“人居环境” | 第27页 |
| ·“城镇化” | 第27-28页 |
| ·“人口容量” | 第28-29页 |
| ·“协调发展”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有关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 第29-37页 |
| ·人居环境建设与城镇化 | 第29-30页 |
| ·城镇化进程 | 第30-31页 |
|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 第31页 |
|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 第31-32页 |
| ·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 第32-33页 |
| ·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 第33-37页 |
| ·小结 | 第37页 |
| ·有关人口容量的研究综述 | 第37-42页 |
| ·承载力理论 | 第37-38页 |
| ·人口容量的内涵 | 第38页 |
|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 第38-39页 |
| ·人口容量的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 ·相对资源承载力法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页 |
| ·有关协调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42-46页 |
| ·协调与发展 | 第42-43页 |
|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 | 第43页 |
| ·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及研究趋势 | 第43-44页 |
| ·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3 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 第47-69页 |
| ·三峡库区城镇化现状 | 第47-52页 |
| ·直辖以来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47-49页 |
| ·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及存在问题 | 第49-52页 |
| ·制约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人口 | 第52页 |
| ·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2-56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 | 第52-53页 |
| ·指标的选取 | 第53-54页 |
| ·评价指标的说明 | 第54-55页 |
| ·测度方法 | 第55-56页 |
| ·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指数的计算 | 第56-68页 |
| ·数据处理 | 第56-60页 |
| ·计算结果 | 第60-62页 |
| ·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4 三峡库区人口容量评价 | 第69-85页 |
| ·三峡库区人口容量概况 | 第69-71页 |
| ·自然人口容量概况 | 第69-70页 |
| ·经济人口容量概况 | 第70-71页 |
| ·三峡库区人口容量综合指数模型 | 第71-72页 |
| ·运用模型的目的 | 第71页 |
| ·指标的选取 | 第71页 |
| ·评价模型 | 第71-72页 |
| ·三峡库区人口容量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72-84页 |
| ·以8 区县整体作为参照区 | 第72-75页 |
| ·以重庆市作为参照区 | 第75-76页 |
| ·两参照区细部对比 | 第76-80页 |
| ·结果分析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5 三峡库区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 | 第85-104页 |
| ·三峡库区城镇化与人口容量的关系 | 第85-86页 |
|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提高三峡库区人口容量的必由之路 | 第85页 |
| ·加速迁入地城镇化是扩大三峡库区经济人口容量的迫切要求 | 第85页 |
| ·加速城镇化建设是远迁人口的内在需求 | 第85-86页 |
| ·加速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捷径和主要出路 | 第86页 |
| ·三峡库区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度模型 | 第86-89页 |
| ·运用模型的目的 | 第86页 |
| ·选用模型的依据 | 第86-87页 |
| ·评价模型 | 第87页 |
| ·协调发展类型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 | 第87-89页 |
| ·三峡库区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度的计算 | 第89-93页 |
| ·数据处理 | 第89-90页 |
| ·计算结果及评价 | 第90-93页 |
| ·三峡库区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调控分区 | 第93-96页 |
| ·优化调控区 | 第94-95页 |
| ·引导调控区 | 第95-96页 |
| ·修复调控区 | 第96页 |
| ·分区调控策略 | 第96-103页 |
| ·优化调控区—涪陵区 | 第97-98页 |
| ·引导调控区—巫山县 | 第98-101页 |
| ·修复调控区—开县 | 第101-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6 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调控机制 | 第104-110页 |
| ·产业调控机制 | 第104-106页 |
| ·产业调控对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系统的作用 | 第104页 |
| ·调控方式 | 第104-105页 |
| ·调控方向 | 第105-106页 |
| ·规划调控机制 | 第106-107页 |
| ·规划调控对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系统的作用 | 第106页 |
| ·调控方式 | 第106-107页 |
| ·调控方向 | 第107页 |
| ·文化调控机制 | 第107-108页 |
| ·文化调控对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系统的作用 | 第107-108页 |
| ·调控方式 | 第108页 |
| ·调控方向 | 第108页 |
| ·政策调控机制 | 第108-109页 |
| ·政策调控对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系统的作用 | 第108-109页 |
| ·调控方式 | 第109页 |
| ·调控方向 | 第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 7 结语 | 第110-112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0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10页 |
| ·有待深化的问题 | 第110-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 附录 A | 第117-123页 |
| 附录 B | 第123-124页 |
| 附录 C | 第124-130页 |
| 附录 D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