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道德责任与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 | 第11-15页 |
| ·责任与道德责任 | 第11-13页 |
| ·大学生道德责任及其分类 | 第13-14页 |
| ·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 | 第14-15页 |
|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2 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现状调查 | 第20-28页 |
| ·问卷说明 | 第20-21页 |
| ·调查研究的假设 | 第20页 |
| ·调查研究的构想 | 第20页 |
| ·被试对象总体情况说明 | 第20-21页 |
| ·问卷项目基本情况 | 第21页 |
| ·问卷分析与结论 | 第21-28页 |
| ·标准化处理 | 第21页 |
| ·题目的筛选及总体情况分析 | 第21-23页 |
| ·问卷总体评价 | 第23-25页 |
| ·道德责任意识的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 | 第25-28页 |
| 3 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8-37页 |
| ·家庭原因 | 第28-29页 |
|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重要原因 | 第28页 |
|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大学生自我中心的特点 | 第28-29页 |
| ·社会原因 | 第29-32页 |
| ·西方思潮的涌入动摇我国社会传统价值观 | 第29页 |
| ·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大学生信仰认同危机 | 第29-30页 |
| ·道德责任教育的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30页 |
| ·互联网为大学生释放“本我”提供过度自由 | 第30-31页 |
| ·社会提供大学生社会道德实践机会欠缺 | 第31-32页 |
| ·高校教育原因 | 第32-37页 |
| ·应试教育模式轻视道德教育 | 第32-33页 |
| ·高校道德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当 | 第33-34页 |
| ·道德责任意识教育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 | 第34-35页 |
| ·学校管理方式存在弊端 | 第35-37页 |
| 4 增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对策 | 第37-48页 |
| ·从家庭和自我教育入手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 | 第37-38页 |
| ·扭转不当的家庭教育模式 | 第37-38页 |
| ·通过自我学习提升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 | 第38页 |
| ·以良好社会环境为基地提升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 | 第38-40页 |
| ·弘扬社会正气健全社会道德责任评价体系 | 第38-39页 |
| ·深化大学生道德责任社会实践 | 第39-40页 |
| ·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 第40页 |
| ·重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 第40-48页 |
| ·高校道德责任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40-42页 |
| ·高校课程设置应侧重道德品质教育 | 第42-43页 |
| ·改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 第43-45页 |
| ·填补道德责任教育的真空地带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A 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现状问卷 | 第51-54页 |
| 附录B 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现状问卷得分设置(基本水平) | 第54-57页 |
| 附录C 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现状问卷得分设置(严重缺失水平) | 第57-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