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8-14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9-10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校本教研中教师同伴互助概述 | 第14-24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二) 教师同伴互助的形式 | 第16-17页 |
(三) 教师同伴互助的特点 | 第17-18页 |
(四) 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 | 第18-19页 |
(五) 教师同伴互助的组织方式 | 第19页 |
(六) 教师同伴互助的方法 | 第19-21页 |
(七) 教师同伴互助的保障 | 第21页 |
(八) 教师同伴互助的实施 | 第21-24页 |
二、长春市 T 中学校本教研中教师同伴互助个案调查 | 第24-27页 |
(一) 个案的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二) 长春市 T 中学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 | 第25-26页 |
(三)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四) 调查对象 | 第26页 |
(五)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三、校本教研中教师同伴互助的问题 | 第27-33页 |
(一) 跨学科间的教师同伴互助很少 | 第28-29页 |
(二) 教师同伴互助注重形式,缺乏内容性 | 第29页 |
(三) 教师同伴互助的实现形式和方法单一 | 第29-30页 |
(四) 同伴互助人员的自身教育理论素质不高 | 第30-31页 |
(五) 教师同伴互助的时间不足 | 第31-32页 |
(六) 学校缺乏合作互助的氛围 | 第32-33页 |
四、校本教研中教师同伴互助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一) 教师的知识结构 | 第33页 |
(二) 教师的能力结构 | 第33-35页 |
(三) 教师的工作负担 | 第35页 |
(四) 学校领导的关注和参与 | 第35-36页 |
(五) 学校的评价制度 | 第36-37页 |
五、提高校本教研中教师同伴互助质量和效果的对策 | 第37-42页 |
(一) 强化教师互助合作意识 | 第37页 |
(二) 增强教师同伴互助活动的实效性 | 第37-38页 |
(三) 进行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同伴互助 | 第38-39页 |
(四) 注重专业化的教师培训 | 第39-40页 |
(五) 保证教师同伴互助的时间 | 第40-41页 |
(六) 营造合作性的人际关系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