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4-26页 |
·植物枯萎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4-18页 |
·尖孢镰刀菌的分类地位 | 第14页 |
·尖孢镰刀菌的寄主范围 | 第14页 |
·尖孢镰刀菌的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 第14-15页 |
·危害症状 | 第15页 |
·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病害循环 | 第16-17页 |
·枯萎病的防治 | 第17-18页 |
·草莓枯萎病概况 | 第18-20页 |
·发生情况及防治研究 | 第18-19页 |
·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 第19-20页 |
·草莓枯萎病的综合防治 | 第20页 |
·三唑类杀菌剂概述 | 第20-24页 |
·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及应用现状 | 第21页 |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三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 | 第23-24页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4页 |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供试药剂、试剂 | 第26-27页 |
·供试药剂 | 第26页 |
·化学试剂 | 第26-27页 |
·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草莓枯萎病菌的采集、分离纯化、鉴定及保存 | 第28-29页 |
·草莓枯萎病菌标样的采集 | 第28页 |
·草莓枯萎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8页 |
·分离菌的回接 | 第28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28-29页 |
·草莓枯萎病菌的保存 | 第29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9-30页 |
·PDA培养基 | 第29页 |
·选择性PDA培养基 | 第29页 |
·含药PDA培养基 | 第29页 |
·查彼克 | 第29页 |
·土豆斜面 | 第29-30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10种药剂的抗性水平测定 | 第30页 |
·草莓枯萎病菌抗药性菌系的选育方法 | 第30-31页 |
·药剂连续选择 | 第30页 |
·紫外诱变 | 第30-31页 |
·抗性菌系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31页 |
·抗性菌系的交互抗药性测定 | 第31页 |
·抗性菌系生理生化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各菌系对渗透压的敏感性测定 | 第31-32页 |
·三唑酮对各菌系菌株细胞膜透性的影响测定 | 第32页 |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测定 | 第32-33页 |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 | 第33-34页 |
·不同菌系的生物学特性 | 第34-36页 |
·抗性菌系的致病性 | 第34页 |
·pH 值对各菌系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温度对各菌系生长的影响 | 第34页 |
·光照条件对各菌系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8 种碳源和 8 种氮源对各菌系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71页 |
·病原菌鉴定 | 第36页 |
·山东草莓主产区草莓枯萎病菌对10种杀菌剂的抗性 | 第36-54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比较 | 第36-38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丙环唑的抗性差异比较 | 第38-39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抗性差异比较 | 第39-41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腈菌唑的抗性差异比较 | 第41-43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烯唑醇的抗性差异比较 | 第43-44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戊唑醇的抗性差异比较 | 第44-46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比较 | 第46-48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性差异比较 | 第48-49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福美双的抗性差异比较 | 第49-51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恶霉灵的抗性比较 | 第51-53页 |
·10种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菌的毒力比较 | 第53-54页 |
·抗性菌株的诱导选育 | 第54-55页 |
·药剂选择下草莓枯萎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发展规律 | 第54-55页 |
·紫外诱变 | 第55页 |
·田间抗性菌株 | 第55页 |
·抗药性稳定性 | 第55-56页 |
·抗性菌系的交互抗药性 | 第56-57页 |
·抗三唑酮草莓枯萎病菌系对9种药剂的交互抗性 | 第56-57页 |
·抗性菌系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57-66页 |
·各菌系对渗透压的敏感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三唑酮对各菌系菌株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测定 | 第61-63页 |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 | 第63-66页 |
·不同菌系的离体适合度测定 | 第66-71页 |
·诱导抗性菌株的致病性 | 第66页 |
·各抗性菌系与敏感菌系的菌丝生长速率比较 | 第66页 |
·碳源对不同菌系菌落直径的影响 | 第66-67页 |
·氮源对不同菌系菌落直径的影响 | 第67-68页 |
·温度对不同菌系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68-69页 |
·pH 对不同菌系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69-70页 |
·光照对不同菌系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70-71页 |
4 讨论 | 第71-76页 |
·山东主要草莓种植区草莓枯萎病菌对10种药剂的抗性水平 | 第71-72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发展规律 | 第72页 |
·草莓枯萎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机理 | 第72-74页 |
·草莓枯萎病菌的渗透压敏感性及相对渗率变化 | 第72-73页 |
·三唑酮诱导草莓枯萎病菌体内酶活变化 | 第73-74页 |
·关于草莓枯萎病菌抗性菌系的生理适合度 | 第74-76页 |
5 结论 | 第76-77页 |
6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77-78页 |
7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8 致谢 | 第86-87页 |
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