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25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中国并购公告第一案 | 第10-14页 |
二、研究对象和现有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和本文结构 | 第15-18页 |
四、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8-25页 |
第一章 公司并购监管的若干基础关系研究 | 第25-62页 |
第一节 并购监管与市场竞争:促进还是抑制 | 第25-38页 |
一、马歇尔困境与市场失灵:监管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二、并购监管的评估框架:经济学的解释 | 第28-34页 |
三、我国并购监管的宏观思路 | 第34-38页 |
第二节 并购监管与外资垄断:国民待遇还是有限国民待遇 | 第38-53页 |
一、外资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 | 第39-44页 |
二、我国的对策:区别审查原则 | 第44-47页 |
三、国家安全审查 | 第47-53页 |
第三节 并购监管与产业政策:融合抑或并行 | 第53-62页 |
一、并购监管和产业政策的矛盾关系 | 第54-58页 |
二、我国的路径选择 | 第58-62页 |
第二章 公司并购监管的评估制度研究 | 第62-100页 |
第一节 并购监管评估制度的理论模型 | 第62-67页 |
一、本身违法原则 | 第63-65页 |
二、合理原则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并购监管的申报标准 | 第67-71页 |
一、立法例考察 | 第67-69页 |
二、我国的申报标准及完善 | 第69-71页 |
第三节 并购监管语境下的相关市场 | 第71-82页 |
一、相关市场界定的理论依据 | 第72-77页 |
二、相关市场界定的具体方法 | 第77-82页 |
第四节 并购监管的审查标准 | 第82-100页 |
一、审查标准的历史考察 | 第82-88页 |
二、横向并购的限制竞争因素 | 第88-95页 |
三、纵向和混合并购的限制竞争因素 | 第95-100页 |
第三章 公司并购监管的抗辩规则研究 | 第100-130页 |
第一节 抗辩规则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101-105页 |
一、适用除外和适用豁免 | 第101-104页 |
二、抗辩事由和申报豁免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抗辩事由的类型化考察:以欧美为参考系 | 第105-118页 |
一、效率抗辩 | 第105-111页 |
二、破产企业抗辩 | 第111-116页 |
三、潜在的市场进入 | 第116-118页 |
第三节 我国并购监管抗辩规则的构建 | 第118-130页 |
一、我国现行立法评述 | 第118-121页 |
二、我国的抗辩规则体系:以外资并购为重心 | 第121-130页 |
第四章 公司并购监管的实施主体研究 | 第130-147页 |
第一节 并购监管的实施主体概述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欧盟并购监管机构的考察 | 第132-134页 |
一、行政主导型监管机构的设置 | 第132-133页 |
二、监管机构的职权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美国并购监管机构的考察 | 第134-140页 |
一、二元行政监管体制 | 第134-138页 |
二、美国法院的核心作用 | 第138-140页 |
第四节 我国并购监管机构的改革 | 第140-147页 |
一、我国监管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 第140-142页 |
二、我国监管机构现状的评述 | 第142-144页 |
三、我国监管机构的改革方向 | 第144-147页 |
第五章 公司并购监管的程序性制度研究 | 第147-181页 |
第一节 并购监管程序模式的选择 | 第147-151页 |
一、监管程序概述及立法例 | 第147-149页 |
二、我国应确立事前申报异议制 | 第149-151页 |
第二节 并购监管程序的诸环节分析 | 第151-169页 |
一、申报义务人 | 第152-153页 |
二、申报前沟通 | 第153-154页 |
三、申报内容 | 第154-160页 |
四、立案:审查时限的起算 | 第160-164页 |
五、持续沟通:进展通报会 | 第164-166页 |
六、第二阶段审查 | 第166-167页 |
七、审查决定的类别 | 第167-169页 |
第三节 正当程序保障 | 第169-177页 |
一、知情申辩权 | 第169-172页 |
二、听证制度 | 第172-177页 |
第四节 并购方违反监管程序的法律后果 | 第177-181页 |
一、违法实施并购 | 第177-179页 |
二、提供虚假不实信息 | 第179-181页 |
第六章 公司并购监管的救济措施研究 | 第181-201页 |
第一节 公司并购的救济措施概述 | 第181-191页 |
一、救济措施的分类 | 第182-185页 |
二、救济措施的提交 | 第185-189页 |
三、救济措施的评估原则 | 第189-191页 |
第二节 结构型救济措施 | 第191-201页 |
一、有效资产剥离的评估因素 | 第191-194页 |
二、资产剥离救济的相关参与方 | 第194-197页 |
三、资产剥离的实施 | 第197-201页 |
余论 | 第201-207页 |
一、中国并购公告第一案评析 | 第201-205页 |
二、本文结论 | 第205-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6页 |
后记 | 第216-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