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性状的遗传研究及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建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7页
   ·国内外油菜生产概况第11-13页
     ·世界油菜生产概况第11页
     ·国内油菜生产概况第11-12页
     ·我国油菜的类型第12-13页
   ·油菜品质育种第13-14页
     ·油菜的品质性状第13页
     ·油菜品质育种目标第13-14页
     ·国内外油菜品质育种进程第14页
   ·油菜高油酸育种研究第14-18页
     ·油菜脂肪酸的组成及改良第14-16页
     ·油酸含量的遗传基础第16-17页
     ·油酸含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第17页
     ·环境对油菜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第17页
     ·油菜高油酸育种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18页
     ·高油酸油菜的发展前景第18页
   ·双标图简介第18-19页
     ·双标图的概念第18-19页
     ·双标图的基本原理第19页
     ·标图的特点第19页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第19-27页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第20-21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统计学基础(化学计量学方法)第21-22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建立方法及分析原理第22-23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评价标准第23页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第23-24页
     ·近红外光谱在油菜品质分析中的应用第24-27页
第二章 绪论第27-31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7-28页
     ·研究甘蓝型油菜高油酸遗传规律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建立甘蓝型油菜高油酸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目的和意义第28页
   ·研究范围和内容第28-29页
     ·甘蓝型油菜高油酸遗传规律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第28页
     ·建立甘蓝型油菜油酸近红外检测模型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第28-29页
   ·创新点第29页
   ·预期目标第29-31页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油酸配合力的双标图分析第31-43页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材料第31页
     ·试验设计第31页
     ·脂肪酸组分检测方法第31-32页
     ·数据分析第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40页
     ·亲本油酸的GCA和SCA第32-34页
     ·亲本油酸的最佳配合第34-37页
     ·亲本脂肪酸组分的配合力及其关系第37-40页
     ·各杂交种的脂肪酸组分及其关系第40页
   ·讨论第40-43页
第四章 联合六世代分析油酸遗传规律第43-49页
   ·材料和方法第43-44页
     ·材料第43页
     ·试验方法第43-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六个世代群体油酸含量的次数分布第44-45页
     ·油酸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第45-48页
   ·讨论第48-49页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脂肪酸组分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建立第49-59页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材料第49-50页
     ·试验方法第50-52页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脂肪酸组分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建立第52页
     ·近红外检测模型的验证第52-57页
   ·讨论第57-59页
     ·样品的来源第57页
     ·代表性样品(定标集)的选择第57-58页
     ·定标样品数量的确定第58页
     ·分段建模的意义第58页
     ·如何提高变异范围小的成分的模型的预测能力第58页
     ·模型的适用性第58-59页
第六章 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致谢第69-71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研究项目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F2及其衍生群体定位陆地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QTL
下一篇:甘蓝型油菜反义抑制BnTT5和BnTT8基因家族转化后代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