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研究路径和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路径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5-22页 |
·文化 | 第15-17页 |
·校园文化 | 第17-19页 |
·校园非主流文化 | 第19-20页 |
·思想道德素质 | 第20-22页 |
第2章 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状及成因 | 第22-34页 |
·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状 | 第22-23页 |
·校园非主流文化的分类 | 第23-31页 |
·传统表现类 | 第23-26页 |
·大众传媒类 | 第26-29页 |
·个性凸显类 | 第29-31页 |
·校园非主流文化产生的原因 | 第31-34页 |
·社会方面 | 第31-32页 |
·教育方面 | 第32-33页 |
·家庭方面 | 第33页 |
·学生个人方面 | 第33-34页 |
第3章 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 第34-39页 |
·积极影响 | 第34-36页 |
·人际关系和谐 | 第34页 |
·激发创造力 | 第34页 |
·有利个性发展 | 第34-35页 |
·促进心理健康 | 第35页 |
·增强凝聚力 | 第35页 |
·形成道德自律 | 第35-36页 |
·消极影响 | 第36-39页 |
·过分个性化 | 第36页 |
·道德情感弱化 | 第36页 |
·政治意识淡薄 | 第36-37页 |
·是非标准混淆 | 第37页 |
·理想信念淡化 | 第37页 |
·心理问题增多 | 第37-38页 |
·趋于浮躁化 | 第38-39页 |
第4章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研究 | 第39-47页 |
·前提:正确认识和定位校园非主流文化 | 第39-40页 |
·非主流文化与落后文化 | 第39-40页 |
·非主流文化与反文化 | 第40页 |
·校园非主流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 第40页 |
·核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自律 | 第40-43页 |
·加强“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 第40-41页 |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 第41-42页 |
·注重心理调适,促使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相结合 | 第42页 |
·弘扬大学精神,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 | 第42-43页 |
·关键:利用校园文化,发挥育人作用 | 第43-44页 |
·大力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发挥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 | 第43-44页 |
·重视积极健康的校园非主流文化,发挥其育人作用 | 第44页 |
·组合校园主流和非主流文化,形成文化合力 | 第44页 |
·保障:完善咨询服务以及监督体系 | 第44-47页 |
·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 第44-45页 |
·完善其他服务体系,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求 | 第45页 |
·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 第45-47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