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3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特征 | 第9-10页 |
|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 第10-11页 |
|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动因 | 第11-12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 第12-13页 |
|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2页 |
| 二、研究的重点 | 第12页 |
|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分类 | 第13页 |
| 第二节 新疆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回归分析 | 第13-15页 |
| 一、新疆区域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回归分析 | 第13-14页 |
| 二、新疆区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回归分析 | 第14页 |
| 三、新疆区域三次产业收入结构回归分析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原因和现状分析 | 第15-17页 |
| 一、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 | 第15页 |
| 二、国家实施的战略决定了新疆经济发展的结构 | 第15-16页 |
| 三、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的产业结构偏于重工业化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新疆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17-32页 |
| 第一节 新疆与全国、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17-19页 |
| 一、新疆、浙江与全国各自产业的产值及比重分析 | 第17-18页 |
| 二、新疆、浙江与全国各自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速分析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新疆与全国、浙江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19-28页 |
| 一、新疆、浙江与全国各自产业的就业(从业人数)及比重分析 | 第19-20页 |
| 二、新疆、浙江与全国各自产业的就业年均增速分析 | 第20-21页 |
| 三、2008 年新疆、浙江与全国各自产业的就业(在岗职工人数)及比重分析 | 第21-22页 |
| 四、1993-2008 年新疆、浙江与全国各自产业的就业年均增速分析 | 第22页 |
| 五、2008 年新疆、浙江与全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及比重分析 | 第22-23页 |
| 六、新疆、浙江与全国各自产业的就业年均增速分析 | 第23-24页 |
| 七、2008 年新疆、浙江与全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及比重分析 | 第24页 |
| 八、1993-2002 年新疆、浙江与全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年均增速分析 | 第24-25页 |
| 九、2008 年新疆、浙江与全国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及比重分析 | 第25-26页 |
| 十、新疆、浙江与全国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年均增速分析 | 第26-28页 |
| 第三节 新疆与全国、浙江省三次产业收入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 第四节 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的启示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新疆各地州三次产业结构回归分析 | 第32-39页 |
| 第一节 新疆各地州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回归分析 | 第32-34页 |
| 第二节 新疆各地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回归分析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新疆各地州三次产业收入结构回归分析 | 第36-38页 |
| 第四节 新疆各地州三次产业结构的启示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提高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 第39-44页 |
| 第一节 提高新疆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39-40页 |
| 一、政府政策调整与市场机制互相协调 | 第39页 |
| 二、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 第39-40页 |
| 三、提高第二产业的竞争力 | 第40页 |
| 四、防止人才流失,吸引内地人才 | 第40页 |
| 第二节 提高新疆各地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40-44页 |
| 一、乌鲁木齐市 | 第40-41页 |
| 二、克拉玛依市 | 第41页 |
| 三、石河子市 | 第41页 |
| 四、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 | 第41-42页 |
| 五、昌吉回族自治州 | 第42页 |
| 六、伊犁州直、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第42页 |
| 七、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第42-43页 |
| 八、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摘要 | 第48-52页 |
| Abstract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