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21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5页 |
| ·国有企业 | 第11-12页 |
| ·三重一大 | 第12-13页 |
| ·惩防体系 | 第13-14页 |
| ·机制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 ·制度视角 | 第15-16页 |
| ·监督检查视角 | 第16-18页 |
| ·舆论视角 | 第18-19页 |
|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分析框架 | 第19-21页 |
| 第2章 国有企业预防腐败监督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1-36页 |
| ·国有企业腐败问题综述与原因分析 | 第21-28页 |
| ·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 ·国有企业腐败问题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 第22-28页 |
| ·国有企业预防腐败监督管理的现状 | 第28-31页 |
| ·反腐败教育存在偏差 | 第28-29页 |
| ·反腐败制度不完善 | 第29-30页 |
| ·反腐败监督尚显薄弱 | 第30-31页 |
| ·某大型国有修造船企业预防腐败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第31-36页 |
| ·该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31页 |
| ·该企业反腐败形势 | 第31-33页 |
| ·该企业预防腐败监督机制的措施与做法 | 第33-36页 |
| 第3章 制约国有企业预防腐败监督管理的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 ·制度建构方面的原因 | 第36-38页 |
| ·反腐败法律体系存在缺失 | 第36-37页 |
| ·现有反腐败机构独立性和协作性不强 | 第37-38页 |
| ·企业内部方面的原因 | 第38-40页 |
|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 第38页 |
| ·内部监督网络不完备 | 第38-39页 |
| ·领导人员对反腐败监督机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9页 |
| ·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反腐败监督机制的信心不足 | 第39页 |
| ·企业反腐败制度的适用性不强 | 第39-40页 |
| ·舆论监督方面的原因 | 第40-41页 |
| 第4章 国外预防腐败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 | 第41-46页 |
| ·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和公积金制度 | 第41-43页 |
| ·韩国的财产申报制度和金融实名制 | 第43-44页 |
| ·日本的信息公开诉讼制度 | 第44-46页 |
| 第5章 国有企业预防腐败监督管理的运作机制 | 第46-53页 |
| ·企业预防腐败监督工作领导小组 | 第46-47页 |
| ·企业纪检监察职能部门 | 第47页 |
| ·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 | 第47-48页 |
| ·与监事会、职代会等职能机构和组织的互动工作机制 | 第48-49页 |
| ·上级监督考核机制 | 第49-50页 |
| ·与企业员工的联动工作机制 | 第50-51页 |
| ·互联网舆情监督和举报系统 | 第51页 |
| ·全社会监督机制 | 第51-53页 |
| 第6章 国有企业预防腐败监督管理的流程设计 | 第53-60页 |
| ·信息收集和信息公开 | 第53-55页 |
| ·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 第55-56页 |
| ·腐败风险源的预警 | 第56-58页 |
| ·腐败问题的处理 | 第58-60页 |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