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导论第19-34页
 第一节 琳达·哈钦的学术生平第19-21页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21-24页
 第三节 国外研究状况第24-29页
 第四节 国内研究状况第29-32页
 第五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第32-34页
第一章 哈钦后现代诗学的理论模型:后现代主义建筑第34-50页
 第一节 现代主义建筑第35-40页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建筑第40-44页
 第三节 建筑运动中的社会政治意蕴第44-46页
 第四节 后现代建筑给哈钦带来的启示第46-48页
 第五节 以后现代建筑为模型导致的理论缺陷第48-50页
第二章 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观与历史观对哈钦的影响第50-65页
 第一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本观第50-54页
 第二节 福柯的后结构主义话语观与历史观第54-58页
 第三节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第58-61页
 第四节 哈钦理解中的历史、文本与叙事话语第61-65页
第三章 哈钦对后现代艺术中的反讽与戏仿的理论阐释第65-83页
 第一节 后现代视阂中的反讽第65-73页
  一、作为话语策略的反讽第66-69页
  二、反讽的双重言说第69-71页
  三、反讽的意图与阐释第71-73页
 第二节 后现代视阈中的戏仿第73-83页
  一、后现代戏仿的本质:是"戏"还是"仿"?第74-76页
  二、后现代戏仿的指向:文本还是世界?第76-79页
  三、后现代戏仿的历史观:质疑还是拼贴?第79-83页
第四章 哈钦后现代诗学的理论焦点:历史书写元小说中的再现政治与历史问题第83-120页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再现第84-91页
  一、现实主义小说与模仿/再现第84-87页
  二、传统历史书写与再现第87-89页
  三、历史小说:文学与历史的交叉点第89-91页
 第二节 现代主义与反再现第91-98页
  一、认识转变:从真实再现到审美假象第92-94页
  二、兴趣转移:从再现的内容到再现的媒介第94-96页
  三、现代主义文本:语言的迷宫,能指的海洋第96-98页
 第三节 元小说与自我再现第98-106页
  一、自我再现:从产品模仿到过程模仿第99-101页
  二、元小说的艺术成就:从制作幻象到暴露虚构第101-104页
  三、元小说的悖论:从语言的欢乐宫到语言的牢笼第104-106页
 第四节 历史书写元小说与再现的政治第106-114页
  一、历史书写中的再现政治:来自历史书写研究的启示第106-110页
  二、历史书写元小说与晚期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差异第110-112页
  三、历史书写元小说:关于历史再现的问题学第112-114页
 第五节 案例分析:里德的历史书写元小说《芒博琼博》第114-120页
第五章 哈钦理论的最终旨趣: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学第120-160页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非政治性: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第120-134页
  一、政治革命退潮与后现代转向第120-123页
  二、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逻辑第123-129页
  三、伊格尔顿论现代主义、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第129-134页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性:哈钦的视角第134-152页
  一、后现代主义的逻辑:"非此即彼"还是"亦此亦彼"?第134-136页
  二、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批判立场:有距离的还是同谋性的?第136-140页
   (一) 有距离的批判第136-138页
   (二) 同谋性的批判第138-140页
  三、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实践策略:反讽与戏仿第140-152页
   (一) 后现代反讽的政治第141-146页
   (二) 后现代戏仿的政治第146-151页
   (三) 双重编码带来的政治困境第151-152页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第152-157页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第157-160页
第六章 对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的总体评价第160-171页
 第一节 诗学还是问题学?第160-162页
 第二节 哈钦的理论成就第162-165页
 第三节 哈钦理论中存在的不足第165-171页
余论 哈钦对中国后现代研究的借鉴意义第171-177页
 一、关于中国是否存在后现代主义的问题第171-173页
 二、关于后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第173-174页
 三、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学的评价问题第174-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8页
致谢第188-19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著述目录第190-19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本七夕传说研究史
下一篇:瑞恰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