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

荒漠草原降水驱动下的水分-土壤-植被耦合与响应机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3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9页
        1.1.2 研究目的第19-20页
        1.1.3 研究意义第2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30页
        1.2.1 荒漠草原地区脉动性降水特征第20-21页
        1.2.2 降水驱动下的水文循环过程第21-24页
        1.2.3 水分驱动的养分循环过程第24-25页
        1.2.4 水分-土壤-植被互馈机制第25-29页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9-30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0-32页
        1.3.1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3.2 技术路线第31-32页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32-3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33-41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33-37页
        2.1.1 地理位置第33页
        2.1.2 地形地貌第33页
        2.1.3 河流水系第33-36页
        2.1.4 气候条件第36页
        2.1.5 土壤植被第36-37页
        2.1.6 自然资源第37页
    2.2 社会经济概况第37-39页
        2.2.1 人口经济第37-38页
        2.2.2 土地利用情况第38-39页
    2.3 综合试验基地第39-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荒漠草原植被盖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时空分析第41-56页
    3.1 归一化植被指数第41-42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42-45页
        3.2.1 NDVI数据第42页
        3.2.2 气象数据第42-43页
        3.2.3 其他数据第43-45页
    3.3 像元尺度的植被盖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第45-47页
        3.3.1 植被盖度变化趋势分析第45-46页
        3.3.2 植被盖度及其影响因素质心变化过程第46页
        3.3.3 植被盖度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关系第46-47页
    3.4 植被盖度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第47-49页
        3.4.1 研究区不同等级草地盖度及其时空变化分析第47-49页
        3.4.2 研究区植被盖度质心时空变化分析第49页
    3.5 植被盖度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第49-53页
        3.5.1 植被盖度与降水的关系第49-50页
        3.5.2 植被盖度与温度的关系第50-51页
        3.5.3 植被盖度与地下水位的关系第51-52页
        3.5.4 植被盖度与土壤层有效含水量的关系第52页
        3.5.5 植被盖度与DEM的关系第52页
        3.5.6 植被盖度与经纬度的关系第52-53页
    3.6 植被盖度主控影响因素识别第53-55页
        3.6.1 植被盖度及其主控因素相关关系分析第53-54页
        3.6.2 植被盖度主控因素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第54-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荒漠草原脉动性降水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第56-70页
    4.1 数据与方法第56-57页
        4.1.1 数据资料第56页
        4.1.2 降水格局分析第56-57页
        4.1.3 降水特征检验第57页
    4.2 研究区降水格局分析第57-60页
        4.2.1 不同雨量带降水日数与降水量第57-58页
        4.2.2 不同等级降水事件降水日数与降水量第58-59页
        4.2.3 研究区降水事件年内分布规律分析第59-60页
    4.3 研究区脉动性降水特征分析第60-69页
        4.3.1 不同雨量带脉动性降水特征分析第60-63页
        4.3.2 不同等级脉动性降水特征分析第63-68页
        4.3.3 研究区脉动性降水特征分析第68-69页
    4.4 结论第69-70页
第五章 荒漠草原脉动降水引起的多水源响应第70-84页
    5.1 数据与方法第70-71页
        5.1.1 研究样点第70页
        5.1.2 数据与方法第70-71页
    5.2 不同降水年景降水特征分析第71-75页
        5.2.1 不同降水年景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第72-73页
        5.2.2 不同等级降水事件第73-74页
        5.2.3 不同降水年景降水间隔及雨间比第74-75页
    5.3 不同降水年景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分析第75-78页
        5.3.1 不同降水年景各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第75-77页
        5.3.2 不同降水年景各层土壤含水率相关关系第77-78页
    5.4 浅根植被蒸散发对脉动降水的响应第78-81页
        5.4.1 生长季各月蒸散量变化特征第78-79页
        5.4.2 雨间蒸散模式第79-81页
    5.5 多水源耦合过程分析第81-82页
    5.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荒漠草原不同雨量带土壤-植被-微生物C、N、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第84-95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6.1.1 样方设置与样品采集方法第84-85页
        6.1.2 样品测试方法第85-86页
        6.1.3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第86页
    6.2 不同雨量带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第86-88页
        6.2.1 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总体分布特征第86-87页
        6.2.2 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降水梯度变化特征第87-88页
    6.3 不同雨量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第88-90页
        6.3.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及其化学计量比总体分布特征第88-89页
        6.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降水梯度变化特征第89-90页
    6.4 不同雨量带植物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第90-92页
        6.4.1 植物C、N、P及其化学计量比总体分布特征第90-91页
        6.4.2 植被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降水梯度变化特征第91-92页
    6.5 土壤-植被-微生物C、N、P关系第92-93页
        6.5.1 土壤、植被、微生物C、N、P关系第92页
        6.5.2 土壤-植被-微生物之间C、N、P相互关系第92-93页
    6.6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七章 基于生态适宜性指数的荒漠草原农牧交错带农田优化布局第95-105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95-98页
        7.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第95-96页
        7.1.2 景观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标第96-97页
        7.1.3 生态适宜性指数(ESI)第97-98页
    7.2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第98-99页
    7.3 基于ESI的荒漠草原生态适宜性评价第99-101页
    7.4 基于ESI的农牧交错带优化布局第101-104页
        7.4.1 研究区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第101-102页
        7.4.2 基于ESI的农牧交错带农田优化布局第102-104页
    7.5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10页
    8.1 主要结论第105-107页
    8.2 创新点第107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107-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20-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筑坝河流鱼类产卵生态流量研究--以锦屏大河湾为例
下一篇:农田区域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协同获取方法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