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水文学论文

筑坝河流鱼类产卵生态流量研究--以锦屏大河湾为例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页
    1.2 生态流量研究第16-25页
        1.2.1 生态流量概念第16-18页
        1.2.2 生态流量特征指标第18-19页
        1.2.3 生态流量的谱系划分及其生态意义第19-20页
        1.2.4 生态流量的划分第20页
        1.2.5 生态流量研究方法第20-25页
    1.3 坝下河流栖息地的生态响应第25-30页
        1.3.1 筑坝建库对河流栖息地的影响第25-27页
        1.3.2 水文情势变动-生态响应关系研究第27-29页
        1.3.3 坝下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响应评价第29-30页
    1.4 鱼类繁殖生态学第30-32页
        1.4.1 产卵机理第30-31页
        1.4.2 产卵季节第31页
        1.4.3 外在主要环境条件需求第31-32页
    1.5 鱼类产卵场保护第32-36页
        1.5.1 产卵适宜性条件研究第32-33页
        1.5.2 生态流量研究的应用与实践第33-35页
        1.5.3 鱼卵输移模拟第35页
        1.5.4 产卵场生态修复第35-36页
    1.6 亟待解决的问题第36-37页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7-39页
第二章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技术体系框架第39-49页
    2.1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第39-40页
        2.1.1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的概念与内涵第39-40页
        2.1.2 研究重点第40页
    2.2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的技术体系框架第40-44页
        2.2.1 研究尺度第41-42页
        2.2.2 关键理论与技术第42-44页
    2.3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技术流程第44-47页
        2.3.1 坝下鱼类产卵场现状调查和目标鱼类筛选第44页
        2.3.2 筑坝建库对鱼类产卵的综合影响第44-45页
        2.3.3 鱼类产卵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第45-47页
        2.3.4 目标鱼类产卵水文与水力学适宜性条件研究第47页
        2.3.5 鱼类产卵生态水文指标集第47页
        2.3.6 生态修复措施比选与效果预测第47页
        2.3.7 鱼类产卵保护措施实施与适应性管理第47页
    2.4 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锦屏大河湾概况及水生态保护现状第49-60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49-52页
        3.1.1 雅砻江下游流域规划及水电开发梯级状况第49-51页
        3.1.2 锦屏大河湾第51-52页
    3.2 水生态保护措施及现状第52-56页
        3.2.1 水生态保护措施第52-53页
        3.2.2 水生态保护现状第53-56页
    3.3 水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第56-59页
        3.3.1 下泄流量方案第56-57页
        3.3.2 鱼类产卵场第57-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面向鱼类产卵的河流健康评价研究第60-89页
    4.1 筑坝河流对鱼类产卵行为的综合影响第60-66页
        4.1.1 水文情势第61-63页
        4.1.2 水动力条件第63页
        4.1.3 水质第63-65页
        4.1.4 河流地形第65-66页
        4.1.5 生物因子第66页
    4.2 坝下鱼类产卵健康指标体系第66-75页
        4.2.1 目的与意义第66-67页
        4.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67页
        4.2.3 构建总体布局第67-69页
        4.2.4 评价原则第69页
        4.2.5 评价方法第69-75页
    4.3 锦屏大河湾鱼类产卵健康评价研究第75-87页
        4.3.1 现场调查第75-77页
        4.3.2 水文情势变动第77-79页
        4.3.3 水动力条件第79页
        4.3.4 河流地形地貌第79-80页
        4.3.5 水环境第80-83页
        4.3.6 鱼类资源现状第83-85页
        4.3.7 生物因子第85-86页
        4.3.8 鱼类产卵健康评价结果表第86-87页
    4.4 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鱼类产卵的生态流量研究第89-137页
    5.1 IFIM法概述第89-91页
        5.1.1 IFIM法计算生态流量的研究方法第89-90页
        5.1.2 IFIM法研究进展第90页
        5.1.3 River2D模型简介第90-91页
    5.2 锦屏大河湾鱼类产卵生态流量峰值研究第91-128页
        5.2.1 目标鱼类筛选第91-94页
        5.2.2 圆口铜鱼产卵适宜性条件研究第94-114页
        5.2.3 裂腹鱼类产卵适宜性条件研究第114-120页
        5.2.4 目标鱼类产卵适宜生态流量研究第120-128页
    5.3 基于改进R2CROSS法的生态流量研究第128-136页
        5.3.1 改进R2CROSS法原理第129-130页
        5.3.2 R2CROSS的改进第130页
        5.3.3 圆口铜鱼产卵生态流量峰值阈值底限研究第130-133页
        5.3.4 改进R2CROSS法检验第133-136页
    5.4 小结第136-137页
第六章 鱼类产卵的生态流量过程线研究第137-153页
    6.1 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研究第137-140页
        6.1.1 构建原则第137-138页
        6.1.2 研究流程第138-140页
    6.2 鱼类产卵保护水文指标集第140-143页
        6.2.1 鱼类繁殖类型第140页
        6.2.2 时间尺度第140-141页
        6.2.3 指标筛选第141页
        6.2.4 指标的生态学意义第141-142页
        6.2.5 指标集参数技术方法第142-143页
    6.3 锦屏大河湾鱼类产卵生态流量过程线研究第143-148页
        6.3.1 圆口铜鱼第143-147页
        6.3.2 裂腹鱼类第147-148页
    6.4 生态流量过程线拟合第148-152页
        6.4.1 拟合方法第148-150页
        6.4.2 鱼类产卵适宜生态流量过程线第150-152页
        6.4.3 下泄生态流量可行性分析第152页
    6.5 小结第152-153页
第七章 锦屏大河湾鱼类产卵生境修复研究第153-159页
    7.1 大河湾鱼类栖息地保护现状第153-154页
        7.1.1 鱼类栖息地保护措施及实施情况第153页
        7.1.2 存在问题第153-154页
    7.2 大河湾鱼类产卵保护生态修复建议第154-158页
        7.2.1 生态修复原则第154页
        7.2.2 可行性分析第154-155页
        7.2.3 产卵场生态修复措施第155-158页
    7.3 小结第158-15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59-162页
    8.1 研究结论第159-160页
    8.2 创新点第160-161页
    8.3 工作展望第161-162页
附录第162-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81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第181-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贝类对低氧耐受性的研究--以菲律宾蛤仔和栉孔扇贝为例
下一篇:荒漠草原降水驱动下的水分-土壤-植被耦合与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