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 植物次生代谢物 | 第11-12页 |
2 生物碱 | 第12页 |
3 生物碱在植物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 第12-16页 |
·生物碱在有害昆虫管理中的作用 | 第13-15页 |
·生物碱对害虫的拒食或忌避作用 | 第13-14页 |
·生物碱对害虫的抑制产卵作用 | 第14页 |
·生物碱对害虫的毒杀作用 | 第14-15页 |
·生物碱在有害微生物管理中的作用 | 第15页 |
·生物碱在有害植物管理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4 乌头的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乌头的环境分布 | 第16-17页 |
·乌头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乌头的毒性 | 第18-19页 |
·乌头的药用性 | 第19-21页 |
·强心作用 | 第19-20页 |
·镇痛与麻醉作用 | 第20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0-21页 |
·免疫调节与抗炎作用 | 第21页 |
·乌头的化学成分 | 第21-23页 |
·C18 二萜生物碱 | 第21-22页 |
·C19 二萜生物碱 | 第22页 |
·C20 二萜生物碱 | 第22页 |
·双二萜生物碱 | 第22-23页 |
·其他生物碱 | 第23页 |
·主要类型 | 第23页 |
·乌头对有害生物的生物活性 | 第23-24页 |
·乌头的综合利用前景 | 第24页 |
5 立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 第24-25页 |
6 本论文拟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川乌头总生物碱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 第26-35页 |
摘要 | 第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植物样品 | 第26页 |
·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化学试剂 | 第27页 |
·薄层层析显色剂及硅胶薄板制备 | 第27页 |
·标准品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27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的提取 | 第27-28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的分离 | 第28-29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 第29页 |
2 试验结果 | 第29-32页 |
·杀虫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与生物活性追踪 | 第29-30页 |
·分离所得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 第30-3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2-35页 |
·结论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5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提取分离结构鉴定 | 第32-33页 |
·生物活性与生物碱结构式的关系 | 第33页 |
·丰富的资源为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原料基础 | 第33页 |
·需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川乌头总生物碱生物活性测定 | 第35-50页 |
摘要 | 第35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供试药剂 | 第35页 |
·供试昆虫 | 第35-3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2 方法 | 第36-39页 |
·害虫中毒症状观察 | 第36页 |
·室内中毒症状观察 | 第36页 |
·田间中毒症状观察 | 第36页 |
·生物活性测定 | 第36-39页 |
·触杀作用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麻醉作用测定方法 | 第37页 |
·拒食活性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杀卵作用测定方法 | 第38页 |
·熏蒸作用测定方法 | 第38页 |
·计算公式 | 第38-39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菜青虫中毒症状观察结果 | 第39页 |
·菜青虫室内中毒症状观察结果 | 第39页 |
·菜青虫田间中毒症状观察结果 | 第39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第39-47页 |
·触杀作用测定结果 | 第39-42页 |
·麻醉作用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拒食作用测定结果 | 第43-45页 |
·杀卵作用测定结果 | 第45-47页 |
·熏蒸作用测定结果 | 第47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具有生物活性强,作用方式多样的特点 | 第47-48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不同昆虫活性有差异 | 第48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可能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 | 第48页 |
·生物测定结果为其作为植物源农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48-49页 |
·进一步开展川乌头总生物碱作用谱拓展研究 | 第49页 |
·进一步开展川乌头总生物碱对昆虫子代控制作用研究 | 第49页 |
5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蜀柏毒蛾中肠的影响 | 第50-61页 |
摘要 | 第50页 |
1 材料 | 第50-52页 |
·供试昆虫 | 第50页 |
·供试生物碱 | 第50-51页 |
·实验器材 | 第51页 |
·试剂及其配制 | 第51-52页 |
2 方法 | 第52-56页 |
·中肠肌肉组织样品处理及石蜡切片制作 | 第52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实验原理 | 第52页 |
·操作方法 | 第52-53页 |
·中肠消化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53-56页 |
·试虫处理与中肠消化酶液制备 | 第53-54页 |
·中肠淀粉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54-55页 |
·中肠脂肪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55-56页 |
·中肠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56页 |
3 试验结果 | 第56-59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蜀柏毒蛾中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56-57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 第57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试虫中肠消化酶的影响 | 第57-59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蜀柏毒蛾中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蜀柏毒蛾中肠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蜀柏毒蛾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中肠组织结构被破坏可能是致死原因之一 | 第59-60页 |
·中肠消化酶不是川乌头总生物碱的作用靶标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蜀柏毒蛾神经生理的影响 | 第61-74页 |
摘要 | 第61页 |
1 材料 | 第61-63页 |
·供试昆虫 | 第61-62页 |
·供试生物碱 | 第62页 |
·试虫处理 | 第62页 |
·实验器材 | 第62页 |
·试剂及其配制 | 第62-6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63-67页 |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 第63-65页 |
·乙酰胆碱酯酶活体活性测定 | 第63-64页 |
·乙酰胆碱酯酶离体活性测定 | 第64-65页 |
·乙酰胆碱含量测定 | 第65页 |
·酶液制备 | 第65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65页 |
·样品测定 | 第65页 |
·乙酰胆碱含量计算 | 第65页 |
·Na~+,K~+-ATP 酶活性测定 | 第65-66页 |
·酶液制备 | 第65-66页 |
·标准曲线制作 | 第66页 |
·样品测定 | 第66页 |
·谷氨酸和 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 | 第66页 |
·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 | 第66-67页 |
·酶液制备 | 第66-67页 |
·样品测定 | 第6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结果 | 第67-69页 |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体活性测定结果 | 第67-68页 |
·乙酰胆碱酯酶(AChE)离体活性测定结果 | 第68-69页 |
·乙酰胆碱含量测定结果 | 第69页 |
·Na~+,K~+-ATP 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69-70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试虫头部 Na~+,K~+-ATP 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69-70页 |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蜀柏毒蛾中肠 Na~+,K~+-ATP 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70页 |
·谷氨酸和 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结果 | 第70-71页 |
·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71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71-74页 |
·乙酰胆碱酯酶是川乌头总生物碱的作用靶标 | 第71-72页 |
·Na~+,K~+-ATP 酶活性变化可能是对神经系统影响的后效应 | 第72页 |
·神经-肌肉突触可能不是川乌头总生物碱的作用靶标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第六章 川乌头总生物碱对蜀柏毒蛾解毒酶系的影响 | 第74-82页 |
摘要 | 第74页 |
1 材料 | 第74-76页 |
·供试昆虫 | 第74页 |
·供试生物碱 | 第74-75页 |
·试虫处理 | 第75页 |
·实验器材 | 第75页 |
·试剂及其配制 | 第75-76页 |
2 方法 | 第76-77页 |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 第76页 |
·酶液制备 | 第76页 |
·标准曲线制作 | 第76页 |
·样品测定 | 第76页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 第76-77页 |
·实验原理 | 第76-77页 |
·酶液制备 | 第77页 |
·酶活力测定 | 第77页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7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7-79页 |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77-78页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78-79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9-82页 |
·羧酸酯酶活性被抑制加重了神经中毒症状 | 第79-80页 |
·GSTs 活性被激活是一种应急保护反应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82-85页 |
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83页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3-84页 |
4 前景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详细摘要 | 第94-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