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小城镇空间特色的缺失 | 第11-12页 |
1.1.2 “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城市双修”理念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小城镇空间特色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小城镇空间特色规划与城市双修相关理论及实践 | 第20-34页 |
2.1 基本概念辩析 | 第20-22页 |
2.1.1 小城镇 | 第20页 |
2.1.2 空间特色 | 第20-21页 |
2.1.3 “城市双修” | 第21-22页 |
2.2 小城镇空间特色规划理论 | 第22-26页 |
2.2.1 小城镇空间特色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2.2.2 小城镇空间特色的构成要素 | 第24-25页 |
2.2.3 小城镇空间特色的规划路径 | 第25-26页 |
2.3 城市双修理念应用于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的适宜性分析 | 第26-28页 |
2.3.1 城市更新的需求 | 第27页 |
2.3.2 小城镇空间特色营造的需求 | 第27-28页 |
2.3.3 城市双修理念对于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的影响 | 第28页 |
2.4 典型案例研究 | 第28-33页 |
2.4.1 三亚生态修复案例 | 第29-30页 |
2.4.2 嘉善县老城区修补案例 | 第30-31页 |
2.4.3 南京市洪蓝镇“双修”案例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城市双修语境下小城镇空间特色规划策略 | 第34-43页 |
3.1 小城镇空间特色规划的总体框架 | 第34-35页 |
3.1.1 规划目标 | 第34页 |
3.1.2 规划思路 | 第34-35页 |
3.1.3 规划原则 | 第35页 |
3.2 城市双修下小城镇空间特色建设重点 | 第35-42页 |
3.2.1 功能空间修补策略 | 第36-37页 |
3.2.2 生态空间修复策略 | 第37-39页 |
3.2.3 空间特色提升策略 | 第39-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洋县空间特色规划背景分析 | 第43-62页 |
4.1 洋县现状空间要素解读 | 第43-48页 |
4.1.1 自然环境要素 | 第43-45页 |
4.1.2 历史人文要素 | 第45-48页 |
4.2 洋县功能空间的修补需求 | 第48-54页 |
4.2.1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 第48-49页 |
4.2.2 交通网络 | 第49-52页 |
4.2.3 公共服务设施 | 第52-54页 |
4.3 洋县生态空间的修复需求 | 第54-56页 |
4.3.1 山水格局 | 第54-55页 |
4.3.2 稀有动物栖息地景观特色 | 第55页 |
4.3.3 滨水岸线景观特色 | 第55-56页 |
4.4 洋县空间特色提升需求 | 第56-61页 |
4.4.1 城镇风貌 | 第56-57页 |
4.4.2 城镇肌理 | 第57-58页 |
4.4.3 公共空间 | 第58-60页 |
4.4.4 城市天际线控制 | 第60页 |
4.4.5 文化特色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城市双修语境下洋县空间特色营造策略 | 第62-84页 |
5.1 功能空间修补策略 | 第62-64页 |
5.1.1 中心城区用地结构调整 | 第62页 |
5.1.2 交通网络修补 | 第62-64页 |
5.1.3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 | 第64页 |
5.2 生态空间修复策略 | 第64-67页 |
5.2.1 重要生态资源评估 | 第65页 |
5.2.2 景观节点空间:朱鹮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 | 第65页 |
5.2.3 景观特色空间:湿地动植物群落特色恢复 | 第65-66页 |
5.2.4 滨水空间特色与岸线塑造 | 第66-67页 |
5.3 空间特色提升策略 | 第67-83页 |
5.3.1 街区风貌及肌理重塑 | 第67-70页 |
5.3.2 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 第70-72页 |
5.3.3 空间界面有效控制 | 第72-79页 |
5.3.4 景观小品增补 | 第79-81页 |
5.3.5 文化特色的凸显 | 第81-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A | 第90-91页 |
附录B | 第91-9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