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8-25页 |
1.1 舟山群岛的历史形成与环境演变概述 | 第18-19页 |
1.2 舟山群岛两栖类动物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1 两栖类物种分布 | 第19页 |
1.2.2 舟山群岛两栖类动物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2.3 两栖类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1.3.1 泽陆蛙 | 第22页 |
1.3.2 中华大蟾蜍 | 第22-2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2 泽陆蛙种群个体大小比较与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25-42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1.1 两性异形及个体大小 | 第25页 |
2.1.2 两栖类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25-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2.2.1.1 样本采集 | 第26-28页 |
2.2.1.2 物种的分类鉴定 | 第28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2.1 体长和外部器官测量 | 第28-30页 |
2.2.2.2 颈背红斑与背脊线 | 第30页 |
2.2.2.3 地理信息计算 | 第30页 |
2.2.2.4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2.3 结果 | 第30-40页 |
2.3.1 形态特征统计描述值 | 第30-35页 |
2.3.2 两性异形 | 第35页 |
2.3.3 两性个体大小与岛屿面积、周长以及离大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8页 |
2.3.4 泽陆蛙具色斑与背脊线特征变异与个体大小相关性 | 第38-40页 |
2.4 讨论 | 第40-42页 |
2.4.1 泽陆蛙个体大小与两性异形 | 第40-41页 |
2.4.2 泽陆蛙个体大小岛屿生物地理变异 | 第41-42页 |
3 种群分子系统地理学与保护遗传学 | 第42-77页 |
3.1 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概述 | 第42-44页 |
3.1.1 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定义 | 第42页 |
3.1.2 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2页 |
3.1.3 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3.1.4 分子系统地理学的5种地理格局 | 第43页 |
3.1.5 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43页 |
3.1.6 分子系统学中分子标记的使用 | 第43页 |
3.1.7 种群动态分析 | 第43-44页 |
3.1.8 偏性扩散理论 | 第44页 |
3.2 泽陆蛙和中华大蟾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背景 | 第44-46页 |
3.2.1 泽陆蛙 | 第44-45页 |
3.2.2 中华大蟾蜍 | 第45-46页 |
3.3 材料与方法 | 第46-52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3.2 实验用品 | 第47-48页 |
3.3.2.1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3.3.2.2 主要溶液 | 第47-48页 |
3.3.2.3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3.3.3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3.3.1 样本处理 | 第48-49页 |
3.3.3.2 DNA提取 | 第49页 |
3.3.3.3 泽陆蛙分子标记筛选 | 第49-51页 |
3.3.3.4 核基因标记 | 第51页 |
3.3.3.5 系统发生分析 | 第51-52页 |
3.4 结果 | 第52-74页 |
3.4.1 DNA变异分析和模型筛选 | 第52页 |
3.4.2 泽陆蛙系统发育分析 | 第52-57页 |
3.4.3 中华大蟾蜍系统发育分析 | 第57-62页 |
3.4.4 种群扩张检验 | 第62-71页 |
3.4.5 泽陆娃背脊线和色斑与系统进化的关系 | 第71页 |
3.4.6 泽陆蛙核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71-74页 |
3.5 讨论 | 第74-77页 |
3.5.1 泽陆蛙系统地理结构 | 第74页 |
3.5.2 中华大蟾蜍系统地理结构 | 第74-75页 |
3.5.3 种群动态历史和扩张检验 | 第75页 |
3.5.4 泽陆蛙系统分类讨论 | 第75-77页 |
4 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 | 第77-88页 |
4.1 前言 | 第77-78页 |
4.1.1 遗传多样性 | 第77页 |
4.1.2 保护遗传学 | 第77页 |
4.1.3 物种保护单元的确定 | 第77-78页 |
4.1.4 边缘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78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8页 |
4.3 数据分析处理 | 第78-79页 |
4.4 结果 | 第79-85页 |
4.4.1 泽陆蛙遗传多样性 | 第79-82页 |
4.4.1.1 泽陆蛙线粒体Cytb-CR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9页 |
4.4.1.2 泽陆蛙线粒体ND1-ND2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9-82页 |
4.4.2 中华大蟾蜍遗传多样性 | 第82-83页 |
4.4.2.1 中华大蟾蜍线粒体Cytb-CR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2页 |
4.4.2.2 中华大蟾蜍ND1-ND2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2-83页 |
4.4.3 中华大蟾蜍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变异研究 | 第83-84页 |
4.4.3.1 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比较 | 第83-84页 |
4.4.3.2 不同岛屿之间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84页 |
4.4.4 泽陆蛙遗传多样性与岛屿相关性分析 | 第84-85页 |
4.4.4.1 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比较 | 第84-85页 |
4.4.4.2 不同岛屿之间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85页 |
4.5 讨论 | 第85-88页 |
4.5.1 泽陆蛙遗传多样性 | 第85-86页 |
4.5.2 中华大蟾蜍遗传多样性 | 第86页 |
4.5.3 两种两栖类动物遗传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 | 第86页 |
4.5.4 保护建议 | 第86-8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88-89页 |
5.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作者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