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勘测论文--观测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遗产自然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与监测技术研究--以颐和园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背景第8-11页
        1.1.1 自然环境对文化遗产的影响第8-10页
        1.1.2 国际遗产监测体系逐渐完善第10页
        1.1.3 国内遗产监测飞速发展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自然环境对文化遗产的影响研究第11-12页
        1.2.2 遗产监测理念的相关研究第12页
        1.2.3 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1.2.4 监测技术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1.2.5 遗产监测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第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相关概念的解释第16-17页
    1.6 研究收获与未尽事宜第17-20页
第2章 环境与遗产本体病害的关联性研究第20-26页
    2.1 建筑木结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第20-22页
        2.1.1 热湿环境第20-21页
        2.1.2 风环境第21-22页
        2.1.3 其它环境因素第22页
    2.2 建筑彩画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第22-24页
        2.2.1 热湿环境第23页
        2.2.2 光环境第23页
        2.2.3 其它环境因素第23-24页
    2.3 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第24-26页
        2.3.1 热湿环境第24-25页
        2.3.2 风环境第25页
        2.3.3 其它环境因素第25-26页
第3章 我国遗产环境监测实践及其指标体系的再梳理第26-38页
    3.1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第26-28页
    3.2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遗产环境监测实践第28-32页
        3.2.1 故宫博物院环境监测第28-29页
        3.2.2 敦煌莫高窟环境监测第29-30页
        3.2.3 苏州园林环境监测第30-31页
        3.2.4 云岗石窟环境监测第31-32页
    3.3 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再梳理第32-38页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2-34页
        3.3.2 遗产地区域气象环境监测指标第34-35页
        3.3.3 影响建筑木结构的环境指标第35-36页
        3.3.4 影响壁画、彩画的环境指标第36页
        3.3.5 影响石雕、石刻的环境指标第36-38页
第4章 适应性环境监测技术与模拟分析技术研究第38-46页
    4.1 适应性监测技术选择及改进原则第38页
    4.2 环境监测技术第38-41页
        4.2.1 自动气象站技术第38-39页
        4.2.2 地下水位监测第39-40页
        4.2.3 水土流失监测技术第40-41页
    4.3 计算机辅助模拟分析技术第41-46页
        4.3.1 光环境模拟分析第41-43页
        4.3.2 热环境模拟分析第43页
        4.3.3 风环境模拟分析第43-46页
第5章 颐和园彩画环境监测、褪色机理分析与保护策略研究第46-58页
    5.1 颐和园长廊彩画概况第46-47页
    5.2 物理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第47-49页
        5.2.1 物理环境监测第47页
        5.2.2 监测数据分析第47-49页
    5.3 光环境的初步分析第49-51页
    5.4 利用ECOTECT进行光环境模拟及可行性分析第51-53页
    5.5 湖面反射区域计算第53-55页
    5.6 保护策略的提出第55-57页
    5.7 总结第57-58页
第6章 颐和园水土流失监测与保护策略研究第58-66页
    6.1 万寿山水土流失现状第58-59页
    6.2 监测技术选择和适应性改进第59-60页
        6.2.1 技术选择第59-60页
        6.2.2 测钎设计与制作第60页
    6.3 测钎埋设及分布第60页
    6.4 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分析第60-63页
    6.5 水土流失监测结论第63页
    6.6 预防性保护建议第63-66页
第7章 颐和园物理微环境监测与保护策略研究第66-82页
    7.1 监测目的和意义第66页
    7.2 监测方案第66-69页
    7.3 监测数据分析第69-80页
        7.3.1 温度监测数据分析第69-72页
        7.3.2 相对湿度监测数据分析第72-75页
        7.3.3 风速风向数据分析第75-77页
        7.3.4 照度数据分析第77-80页
    7.4 总体结论第80页
    7.5 预防性保护建议第80-82页
结语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附录第88-100页
    附录A 2016年5月采访故宫博物院遗产监测中心狄雅静记录第88-94页
    附录B 2016年5月采访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施春煜记录第94-100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矮牵牛STMADS11和FLC亚家族基因功能分析与不育突变体遗传机理研究
下一篇:不结球白菜新品种抗热性鉴定及四倍体新种质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