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第一章 蔬菜抗热性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16页 |
1.1 高温胁迫对蔬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高温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5页 |
1.3 高温胁迫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5页 |
1.4 高温胁迫对植物膜系统的影响 | 第15-16页 |
2 抗热植物的鉴定方法 | 第16-18页 |
2.1 通过外观形态鉴定植物抗热性 | 第16页 |
2.2 通过微观结构鉴定植物抗热性 | 第16-17页 |
2.3 通过保护酶活性鉴定植物抗热性 | 第17-18页 |
2.4 通过丙二醛含量鉴定植物抗热性 | 第18页 |
2.5 通过可溶性糖含量鉴定植物抗热性 | 第18页 |
3 植物抗热性分子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3.1 热激蛋白相关基因与植物抗热性 | 第18-19页 |
3.2 热激转录因子相关基因与植物抗热性 | 第19页 |
3.3 其他基因与植物抗热性 | 第19页 |
4 展望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 多倍体的产生途径 | 第20-21页 |
1.1 自然界天然生成多倍体 | 第20页 |
1.2 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 | 第20-21页 |
2 多倍体育种的价值 | 第21-22页 |
2.1 提高植物产量或观赏价值 | 第21-22页 |
2.2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 第22页 |
2.3 提高植物的营养品质 | 第22页 |
3 多倍体育种展望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4-56页 |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新品种抗热性鉴定试验 | 第24-50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4-25页 |
1.2 供试药品与器材 | 第2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2.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5页 |
2.2 播种及田间管理 | 第25页 |
2.3 田间指标测定 | 第25-28页 |
2.4 不结球白菜生理指标测定 | 第28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6页 |
3.1 试验期间温度变化 | 第28-29页 |
3.2 各参试品种高温环境下出苗率比较 | 第29-30页 |
3.3 参试品种产量比较 | 第30-32页 |
3.4 参试品种株高、单株重比较 | 第32-34页 |
3.5 参试品种叶片性状分析 | 第34-36页 |
3.6 参试品种叶柄性状分析 | 第36-38页 |
3.7 参试品种抗病性和抗热性比较 | 第38-40页 |
3.8 参试品种虫害、束腰性、整齐度及商品性比较 | 第40-41页 |
3.9 参试品种营养品质测定 | 第41-42页 |
3.10 参试品种酶活性测定 | 第42-43页 |
3.11 参试品种产量与抗性、酶活、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3.12 参试品种营养品质与抗性、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3.13 参试品种综合评价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50页 |
4.1 露地栽培与防虫网栽培 | 第46-47页 |
4.2 产量与叶片重/叶柄重、酶活的相关性 | 第47页 |
4.3 高温对不结球白菜Vc含量的影响 | 第47页 |
4.4 纤维素含量与热害指数的相关性 | 第47-50页 |
第四章 '矮桩秋冠'四倍体种质创制 | 第50-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2.1 诱变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2.2 二、四倍体形态学和解剖学比较 | 第52-54页 |
2.3 二、四倍体细胞DNA相对含量比较及染色体数目鉴定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全文结论 | 第62-64页 |
图版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