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地下水回灌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抽灌两用井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3 井损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4 总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设计与计算 | 第18-24页 |
2.1 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口的设计 | 第18-21页 |
2.1.1 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口的设计原则 | 第18页 |
2.1.2 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口 | 第18-20页 |
2.1.3 新型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 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单井回灌(抽水)量计算 | 第21-24页 |
2.2.1 潜水含水层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单井回灌量理论计算公式 | 第21-23页 |
2.2.2 潜水含水层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单井抽水量理论计算公式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室内稳定流回灌试验 | 第24-40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24-30页 |
3.1.1 试验目的 | 第24页 |
3.1.2 试验装置设计 | 第24页 |
3.1.3 室内试验装置设计 | 第24-27页 |
3.1.4 抽灌两用井模型设计 | 第27-28页 |
3.1.5 试验砂与黏土的填充 | 第28-29页 |
3.1.6 测量设备的安装 | 第29-30页 |
3.1.7 供水设备和排水设备的安装 | 第30页 |
3.1.8 试验方案 | 第30页 |
3.2 室内回灌试验 | 第30-32页 |
3.3 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室内试验成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3.3.1 单井回灌量理论计算公式的理论试验验证 | 第33-36页 |
3.3.2 井口类型对单井回灌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3.3 实验次数对单井回灌量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3.3.4 试验误差分析 | 第37-40页 |
第四章 自渗反滤回灌井口室内井损试验 | 第40-54页 |
4.1 抽灌两用井口的井损 | 第40-41页 |
4.1.1 反滤回灌井口 | 第40页 |
4.1.2 反滤回灌井井损 | 第40-41页 |
4.2 试验目的 | 第41页 |
4.3 试验装置设计 | 第41-43页 |
4.4 试验设备安装 | 第43-44页 |
4.4.1 室内试验工作台的放置 | 第43-44页 |
4.4.2 测量设备的安装 | 第44页 |
4.4.3 供水设备和排水设备的安装 | 第44页 |
4.5 井损计算 | 第44-46页 |
4.6 自渗反滤回灌井室内井口井损试验 | 第46-47页 |
4.7 实验成果 | 第47-50页 |
4.8 井损试验成果分析与讨论 | 第50-53页 |
4.8.1 井口类型对井损的影响 | 第50页 |
4.8.2 井口内部水流方向改变产生的井损 | 第50-51页 |
4.8.3 反滤回灌井口开孔率对于井损的影响 | 第51页 |
4.8.4 土工布反滤料对井损的影响 | 第51页 |
4.8.5 井口水头损失分析 | 第51-52页 |
4.8.6 试验误差分析 | 第52-53页 |
4.9 降低井损的措施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4-57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创新点 | 第55页 |
5.3 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