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1.1 论文选题 | 第13-14页 |
1.1.1 课题来源及框架 | 第13页 |
1.1.2 研究聚焦 | 第13-14页 |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8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1.3.1 地质生态环境 | 第18-20页 |
1.3.2 城镇与城镇建设 | 第20-22页 |
1.3.3 关联耦合分析方法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1.4.1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2-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6-52页 |
2.1 地质生态环境内涵、构成要素及研究概况 | 第26-39页 |
2.1.1 地质生态环境内涵 | 第26-28页 |
2.1.2 地质生态环境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2.1.3 地质生态环境特征 | 第30-33页 |
2.1.4 国内外地质生态环境现状研究综述 | 第33-39页 |
2.1.5 小结 | 第39页 |
2.2 地质生态环境与相关学科研究 | 第39-43页 |
2.2.1 地质生态学与环境地质学、生态学、生态环境地质学对比研究 | 第39-41页 |
2.2.2 地质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差异性研究 | 第41-43页 |
2.3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的交叉研究 | 第43-52页 |
2.3.1 地质生态与城乡规划前沿研究 | 第43-45页 |
2.3.2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45-49页 |
2.3.3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关系的综述研究 | 第49-51页 |
2.3.4 小结 | 第51-52页 |
3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关联性理论研究框架构建 | 第52-97页 |
3.1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相关性关系梳理 | 第52-87页 |
3.1.1 时间:基于城镇发展阶段的时序相关性分析 | 第52-62页 |
3.1.2 空间: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的空间适应关系 | 第62-71页 |
3.1.3 因子:地质生态环境因子与城镇建设的作用影响机制 | 第71-81页 |
3.1.4 技术:地质生态环境质量技术评价与城镇适宜性建设 | 第81-87页 |
3.2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理论框架构建 | 第87-93页 |
3.2.1 地质生态环境系统与城镇建设系统主控要素筛选与时空演变特征 | 第88-89页 |
3.2.2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肌理与规律识别 | 第89-91页 |
3.2.3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关系诊断与测度 | 第91页 |
3.2.4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关系智能决策平台与理论模型构建 | 第91-93页 |
3.3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研究的技术方法及路径 | 第93-95页 |
3.3.1 地质生态环境“3S”与城镇建设信息数据库建立 | 第93页 |
3.3.2 多要素-多尺度-多目标背景下的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集成技术方法 | 第93-94页 |
3.3.3 多技术-多尺度-多智能的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研究实施路径 | 第94-95页 |
3.4 小结 | 第95-97页 |
4 基于关联耦合分析的重庆市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关联性评价. | 第97-130页 |
4.1 关联耦合评价流程与方法 | 第97-100页 |
4.2 研究范围与数据说明 | 第100-102页 |
4.2.1 研究范围 | 第100-102页 |
4.2.2 数据说明 | 第102页 |
4.3 关联耦合评价模型 | 第102-109页 |
4.3.1 关联度模型 | 第102-103页 |
4.3.2 耦合度模型 | 第103-104页 |
4.3.3 协调度模型 | 第104-109页 |
4.4 重庆市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109-116页 |
4.4.1 时间视角下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9-110页 |
4.4.2 基于SPSS21.0主成分权重系数确定 | 第110-113页 |
4.4.3 空间视角下的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3-114页 |
4.4.4 基于SPSS21.0皮尔逊相关系数R值 | 第114-116页 |
4.5 时间视角下重庆市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综合指标水平发展趋势 | 第116-120页 |
4.5.1 时间视角下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主控指标 | 第116页 |
4.5.2 1990 -2015年重庆市城镇建设综合指标水平 | 第116-118页 |
4.5.3 1990 -2015年重庆市地质生态环境综合指标水平 | 第118-120页 |
4.6 空间视角下重庆市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指标水平空间分异差异 | 第120-124页 |
4.6.1 空间视角下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主控指标 | 第120页 |
4.6.2 重庆市38区县地质生态环境水平分异规律 | 第120-121页 |
4.6.3 重庆市38区县城镇建设水平分异规律 | 第121-124页 |
4.7 时间视角下重庆市1990-2015年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关联耦合的时序发展规律 | 第124-126页 |
4.8 空间视角下重庆市38区县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关联耦合的空间区域分异规律. | 第126-128页 |
4.9 小结 | 第128-130页 |
5 重庆市地质生态环境优化与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调控策略 | 第130-134页 |
5.1 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关系辨识与主控要素筛选 | 第130页 |
5.2 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的规划调控路径 | 第130-134页 |
5.2.1 地质生态环境优化 | 第131-132页 |
5.2.2 适宜地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城镇建设合理开发强度 | 第132-133页 |
5.2.3 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发展相协调 | 第133-134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134-13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4-136页 |
6.2 讨论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9页 |
附录 | 第149-151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9-151页 |
附表 | 第151-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