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新型滞变阻尼器研发及其应用优化问题浅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2 消能减震技术发展概述第11-20页
        1.2.1 消能减震技术的概念第11-12页
        1.2.2 消能减震装置的分类第12-13页
        1.2.3 消能减震结构力学原理第13-17页
        1.2.4 典型消能减震技术的构造和应用第17-20页
    1.3 消能连梁技术的发展现状第20-24页
        1.3.1 平面外屈服型钢阻尼器发展现状第21-22页
        1.3.2 平面内屈服型钢阻尼器的发展现状第22-23页
        1.3.3 消能连梁在结构中的优化设计方法的发展现状第23-24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二章 新型软钢铅芯复合消能器的设计第27-37页
    2.1 软钢铅芯复合消能器的构造第27-30页
        2.1.1 软钢消能片的力学性能第27-29页
        2.1.2 耗能铅芯的力学性能第29-30页
    2.2 软钢铅芯复合消能器的滞回性能试验第30-35页
        2.2.1 滞回性能实验第31-35页
        2.2.2 疲劳性能实验第35页
    2.3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剪切型钢阻尼器滞回性能实验研究第37-55页
    3.1 剪切型钢阻尼器的构造第37-40页
        3.1.1 剪切型钢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第37-38页
        3.1.2 实验用剪切型钢阻尼器的参数第38-40页
    3.2 剪切型钢阻尼器的滞回性能试验第40-54页
        3.2.1 试验加载方法第40-41页
        3.2.2 滞回性能实验结果第41-54页
    3.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消能连梁在高层剪力墙结构中的优化分析第55-83页
    4.1 工程概况第55-57页
    4.2 计算软件和分析方法第57-58页
    4.3 消能减震计算前的准备工作第58-62页
        4.3.1 计算模型的符合性验证第58-59页
        4.3.2 地震波的选取第59-61页
        4.3.3 阻尼器参数的选择第61-62页
    4.4 消能减震结构水平地震减震效应分析第62-81页
        4.4.1 阻尼器刚度和反应位移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第62-69页
        4.4.2 阻尼器布置位置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第69-75页
        4.4.3 消能减震结构反应谱分析与时程分析对比第75-76页
        4.4.4 能量输入和耗散分析第76-78页
        4.4.5 技术经济性分析第78页
        4.4.6 验证算例第78-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83-85页
    5.1 结论第83-84页
    5.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致谢第87-89页
作者简介第8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专利第8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感器网络的多目标跟踪控制
下一篇:基于小波分析的人体血压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