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稠油减阻输送工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2页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2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2.1 掺稀降黏技术 | 第8-9页 |
2.2 乳化降黏剂减阻 | 第9页 |
2.3 油基降黏剂减阻 | 第9-10页 |
2.4 其他降黏技术 | 第10-11页 |
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11-12页 |
第1章 原油基础物性分析 | 第12-17页 |
1.1 实验仪器、测试标准和油样来源 | 第12-13页 |
1.1.1 测定仪器 | 第12页 |
1.1.2 测试标准 | 第12-13页 |
1.1.3 原油来源 | 第13页 |
1.2 原油的基础物性及黏温关系 | 第13-17页 |
1.2.1 密度 | 第13页 |
1.2.2 凝点 | 第13-14页 |
1.2.3 黏度 | 第14-16页 |
1.2.4 油田地层水分析 | 第16-17页 |
第2章 掺稀混输原油的减阻效果分析 | 第17-33页 |
2.1 原油掺稀降黏效果 | 第17-18页 |
2.2 原油直接混输减阻效果 | 第18-23页 |
2.3 混输原油防蜡减阻研究 | 第23-32页 |
2.3.1 混输前原油凝点及含蜡量 | 第23-24页 |
2.3.2 混输后原油凝点及含蜡量 | 第24-28页 |
2.3.3 混输原油降凝防蜡减阻输送研究 | 第28-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乳化降黏剂实验研究 | 第33-62页 |
3.1 乳化降黏效果 | 第33-39页 |
3.1.1 乳化降黏原理 | 第33-34页 |
3.1.2 稠油乳状液制备 | 第34-35页 |
3.1.3 搅拌测黏实验系统标定 | 第35-37页 |
3.1.4 稠油乳状液降黏效果和再乳化能力 | 第37-39页 |
3.2 稠油O/W型乳状液静态稳定性研究 | 第39-52页 |
3.2.1 乳状液静态稳定性及实验原理 | 第39-40页 |
3.2.2 制备过程中搅拌转速的影响 | 第40-43页 |
3.2.3 乳化剂加剂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4 O/W型乳状液含水率的影响 | 第45-48页 |
3.2.5 温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3.2.6 乳状液制备所用水的矿化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 稠油O/W型乳状液动态稳定性研究 | 第52-55页 |
3.3.1 乳状液动态稳定性及实验原理 | 第52-53页 |
3.3.2 含水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3 乳化剂加剂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 乳状液析水率拟合 | 第55-57页 |
3.4.1 析水率公式拟合 | 第55-56页 |
3.4.2 公式拟合和误差对比 | 第56-57页 |
3.5 乳化破乳剂优选 | 第57-60页 |
3.5.1 稠油O/W型乳状液的破乳 | 第57页 |
3.5.2 破乳剂的优选和复配 | 第57-58页 |
3.5.3 破乳条件优选 | 第58-60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60-62页 |
第4章 油基降黏剂减阻分析 | 第62-74页 |
4.1 油基降黏剂降黏原理和种类 | 第62-63页 |
4.1.1 油基降黏剂降黏原理 | 第62页 |
4.1.2 油基降黏剂种类 | 第62-63页 |
4.2 实验方法、结果和分析 | 第63-66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63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63-66页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页 |
4.3 油基降黏剂降黏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第66-73页 |
4.3.1 分子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66-69页 |
4.3.2 稠油油溶性降黏剂作用机理的模拟计算 | 第69-73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73-74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5.1 本课题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5.2 对今后稠油输送的建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