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9-20页 |
2 网络文化与法律规制概述 | 第20-26页 |
2.1 网络文化概述 | 第20-21页 |
2.1.1 网络文化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网络文化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法律规制概述 | 第21-23页 |
2.2.1 法律规制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2 网络文化法律规制内容 | 第22-23页 |
2.2.3 法律规制网络文化的必要性 | 第23页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3.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第23-24页 |
2.3.2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第24页 |
2.3.3 合法性理论 | 第24-26页 |
3 我国网络文化法律规制现状 | 第26-32页 |
3.1 我国关于网络文化法律规制的成果 | 第26-28页 |
3.1.1 法制建设方面 | 第26-27页 |
3.1.2 执法建设方面 | 第27页 |
3.1.3 行业监督与行业自律方面 | 第27页 |
3.1.4 公众法治意识建设方面 | 第27-28页 |
3.2 当今我国网络文化法律规制面临的问题 | 第28-29页 |
3.2.1 网络意识形态论争日趋复杂 | 第28页 |
3.2.2 网络犯罪执法困难 | 第28-29页 |
3.2.3 网络暴力难以维权 | 第29页 |
3.2.4 法治思维难以贯穿网络意识形态 | 第29页 |
3.3 网络文化法律规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3.3.1 网络文化法制存在立法空白和漏洞 | 第30页 |
3.3.2 执法惩处力度不够 | 第30-31页 |
3.3.3 监管机制和防治程序缺失 | 第31页 |
3.3.4 公众自律组织弱下 | 第31-32页 |
4 域外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探析 | 第32-37页 |
4.1 美国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 | 第32-33页 |
4.1.1 美国网络文化的立法 | 第32页 |
4.1.2 美国网络文化的自律规范 | 第32-33页 |
4.1.3 美国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状况 | 第33页 |
4.2 欧盟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 | 第33-34页 |
4.2.1 欧盟网络文化的立法 | 第33页 |
4.2.2 欧盟网络文化的自律规范 | 第33-34页 |
4.2.3 欧盟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状况 | 第34页 |
4.3 日韩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 | 第34-35页 |
4.3.1 日韩网络文化的立法 | 第34-35页 |
4.3.2 日韩网络文化的自律规范 | 第35页 |
4.3.3 日韩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状况 | 第35页 |
4.4 域外网络文化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借鉴 | 第35-37页 |
4.4.1 完善法律及监管体系的强效性 | 第35-36页 |
4.4.2 自律组织建立的重要性 | 第36页 |
4.4.3 明确网络文化规制范围的合理性 | 第36-37页 |
5 优化我国网络文化法律规制的原则及路径 | 第37-42页 |
5.1 加快我国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 | 第37-39页 |
5.1.1 合法性原则 | 第37页 |
5.1.2 必要性原则 | 第37-38页 |
5.1.3 正当程序原则 | 第38页 |
5.1.4 公众参与原则 | 第38-39页 |
5.2 优化网络文化法律规制的路径建议 | 第39-42页 |
5.2.1 加大网络立法力度 | 第39页 |
5.2.2 完善网络管理机制 | 第39-40页 |
5.2.3 优化行政监管与公众监督 | 第40页 |
5.2.4 增强公众网络法制自律意识 | 第40-41页 |
5.2.5 促进互联网多元化管理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