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第10-11页
    1.3 基坑工程概况第11-18页
        1.3.1 基坑工程发展简介第11-12页
        1.3.2 基坑工程特点第12-13页
        1.3.3 基坑工程破坏形式第13页
        1.3.4 基坑支护的形式第13-16页
        1.3.5 当前基坑工程发展特点第16页
        1.3.6 基坑施工中周边建筑变形机理第16-18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深基坑基本研究理论第20-31页
    2.1 基坑支护上的土压力第20-24页
        2.1.1 土压力的类型第20页
        2.1.2 土压力计算第20-24页
    2.2 基坑支护计算基本理论第24-28页
        2.2.1 经典方法第24-26页
        2.2.2 弹性地基粱法第26-28页
        2.2.3 有限元法第28页
    2.3 基坑外周围环境变形理论第28-31页
        2.3.1 经验法第28-29页
        2.3.2 地层损失法第29-30页
        2.3.3 稳定安全系数法第30页
        2.3.4 时空效应估算法第30-31页
第三章 深基坑地下连续墙的施工监测第31-54页
    3.1 监测的目的与意义第31页
    3.2 工程概况第31-33页
    3.3 工程地质情况第33-35页
    3.4 水文条件第35页
    3.5 基坑监测方案第35-43页
        3.5.1 监测依据第35页
        3.5.2 监测内容第35-36页
        3.5.3 监测工作量第36页
        3.5.4 仪器的布置与埋设第36-38页
        3.5.5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第38-40页
        3.5.6 工程监测流程与频次第40-42页
        3.5.7 基坑数据整理与反馈第42-43页
    3.6 监测结果及分析第43-52页
        3.6.1 基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第43-45页
        3.6.2 地下连续墙墙体水平位移第45-47页
        3.6.3 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监测第47-49页
        3.6.4 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第49-50页
        3.6.5 坑外地表土体沉降第50-51页
        3.6.6 内支撑轴力监测第51-52页
    3.7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地下连续墙深基坑施工数值分析第54-72页
    4.1 工程概况第54页
    4.2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第54页
    4.3 基坑模型的建立第54-58页
        4.3.1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54-56页
        4.3.2 基坑的边界条件设定第56页
        4.3.3 计算参数的确定第56-57页
        4.3.4 计算流程第57-58页
    4.4 基坑开挖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8-67页
        4.4.1 数值模拟与工程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第59-60页
        4.4.2 被动区土体加固对地下连续墙和地表土体变形分析第60-63页
        4.4.3 被动区土体加固对建筑物的影响第63-65页
        4.4.4 被动区土体加固对内支撑轴力的影响第65-66页
        4.4.5 被动区土体加固对地下连续墙等效应力应力的影响第66-67页
        4.4.6 对比结论与加固作用机理分析第67页
    4.5 新的方案提出和不同施工方案对比第67-71页
        4.5.1 不同施工方案对地下连续墙变形对比第67-68页
        4.5.2 不同施工方案对基坑外地表沉降变化对比第68-69页
        4.5.3 不同施工方案对周边建筑物沉降对比第69页
        4.5.4 不同施工方案对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对比第69页
        4.5.5 不同施工方案对内支撑轴力变化对比第69-71页
        4.5.6 方案对比结论第71页
    4.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基于增量原理的基坑外地表土体沉降计算研究第72-78页
    5.1 计算原理与方法第72-75页
    5.2 工程实例第75-77页
    5.3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介入策略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湖北大悟九房沟为例
下一篇:基于DSM的航天建设项目管网设计流程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