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 1.2 赋形反射面天线的研究与进展 | 第18-20页 |
| 1.2.1 国外赋形反射面天线的研究与进展 | 第18-19页 |
| 1.2.2 国内赋形反射面天线的研究与进展 | 第19-20页 |
| 1.3 大口径赋形双反射面天线 | 第20-24页 |
| 1.4 赋形反射面天线中的机电耦合 | 第24页 |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赋形反射面天线机电耦合模型 | 第26-44页 |
| 2.1 赋形反射面天线的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2.2 赋形反射面天线误差来源与分析 | 第27页 |
| 2.3 赋形反射面天线机电耦合模型 | 第27-39页 |
| 2.3.1 理想馈源方向图 | 第27-29页 |
| 2.3.2 理想散射体的辐射场 | 第29-30页 |
| 2.3.3 理想赋形反射面天线辐射场 | 第30-33页 |
| 2.3.4 赋形反射面天线机电耦合模型 | 第33-39页 |
| 2.4 机电耦合模型的求解 | 第39-40页 |
| 2.5 机电耦合模型的验证 | 第40-43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赋形双反射面天线馈源的等效相位中心 | 第44-52页 |
| 3.1 双反射面天线等效馈源法 | 第44-45页 |
| 3.2 赋形双反射面天线设计与分析 | 第45-49页 |
| 3.3 赋形双反射面天线馈源等效相位中心 | 第49-5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基于机电耦合模型的赋形双反射面天线QTT分析 | 第52-64页 |
| 4.1 赋形双反射面天线QTT结构分析 | 第52-54页 |
| 4.1.1 QTT简介 | 第52-53页 |
| 4.1.2 QTT结构设计及其指标 | 第53页 |
| 4.1.3 QTT有限元模型 | 第53-54页 |
| 4.2 风荷作用下的QTT机电耦合模型分析 | 第54-63页 |
| 4.2.1 风的概述 | 第55-58页 |
| 4.2.2 风力计算 | 第58-59页 |
| 4.2.3 风荷作用下的机电耦合分析 | 第59-63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赋形双反射面天线机电耦合分析软件平台 | 第64-76页 |
| 5.1 软件总体设计 | 第64-66页 |
| 5.2 软件组成模块设计 | 第66-68页 |
| 5.3 软件功能设计 | 第68-73页 |
| 5.3.1 软件界面设计 | 第68-72页 |
| 5.3.2 软件实现技术的关键 | 第72-73页 |
| 5.4 应用案例与分析 | 第73-7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作者简介 | 第84-86页 |
| 附录A | 第86-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