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 蜜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 第12-13页 |
1.1.1 蜜蜂授粉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 第12页 |
1.1.2 蜜蜂带来的医疗效用 | 第12页 |
1.1.3 蜜蜂的致富作用 | 第12页 |
1.1.4 蜂产品在其它行业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 蜂房哈夫尼菌的发病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单味中药抑菌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3.1 五倍子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黄芩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3 黄连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4 艾叶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5 连翘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6 山楂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 中西药复方联用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5页 |
1.5.1 本试验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1.5.2 本试验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病原分离及致病性检测 | 第25-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试验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5页 |
2.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5-26页 |
2.1.3 蜜蜂幼虫的实验室培养方法 | 第26-27页 |
2.1.4 细菌纯培养物对实验室幼蜂的致病性鉴定 | 第27页 |
2.1.5 细菌纯培养物对蜂群的致病性鉴定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2.2.1 细菌培养基的选择 | 第27-28页 |
2.2.2 中华蜜蜂幼虫的人工培养 | 第28页 |
2.2.3 细菌纯培养物的分离与保存 | 第28-29页 |
2.2.4 细菌培养物对实验室培养幼蜂的致病性鉴定结果 | 第29-31页 |
2.2.5 细菌培养物对蜂群的致病性鉴定结果 | 第31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致病菌的鉴定 | 第33-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3.1.1 菌株 | 第34页 |
3.1.2 菌落形态观察 | 第34页 |
3.1.3 菌体形态观察 | 第34-35页 |
3.1.4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 第35页 |
3.1.5 分离菌株的16SrRNA基因PCR扩增 | 第35-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3.2.1 菌落特征 | 第39页 |
3.2.2 菌体特征 | 第39页 |
3.2.3 生理生化特征 | 第39-40页 |
3.2.4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第40-43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病原菌的药物实验研究 | 第44-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9页 |
4.1.1 菌株 | 第44页 |
4.1.2 材料 | 第44页 |
4.1.3 抗菌药物储备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4.1.4 中药药敏片的制备 | 第45页 |
4.1.5 接种菌悬液的制备 | 第45页 |
4.1.6 抑菌圈的测定与药物的筛选 | 第45-46页 |
4.1.7 筛选后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46-47页 |
4.1.8 中西药联合后分级抑菌指数(FICI)的测定 | 第47-48页 |
4.1.9 96孔板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的判读 | 第48页 |
4.1.10 中西药联合对发病蜂群的治疗效果 | 第48-49页 |
4.2 结果 | 第49-53页 |
4.2.1 药敏片的测试结果 | 第49-51页 |
4.2.2 筛选后得到单味药物对分离得到菌株的MIC值 | 第51页 |
4.2.3 中西药联用后的效果 | 第51-52页 |
4.2.4 中西药联合对蜂群的疗效 | 第52-53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全文小结 | 第55-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