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 创新点 | 第23-2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5-36页 |
2.1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概述 | 第25-26页 |
2.1.1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的内涵 | 第25页 |
2.1.2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的特征 | 第25-26页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6-30页 |
2.2.1 工程项目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 第26-29页 |
2.2.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流程 | 第29-30页 |
2.3 界面管理理论 | 第30-35页 |
2.3.1 界面及界面矛盾的成因 | 第30-32页 |
2.3.2 界面管理的内涵及原则 | 第32-34页 |
2.3.3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界面风险管理概述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界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50页 |
3.1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界面划分 | 第36-38页 |
3.1.1 界面划分的原则 | 第36-37页 |
3.1.2 界面的划分 | 第37-38页 |
3.2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界面风险识别 | 第38-43页 |
3.2.1 界面中不同主体风险的分析 | 第38-39页 |
3.2.2 界面风险识别框架 | 第39-40页 |
3.2.3 基于文献分析的界面风险基础特征域识别 | 第40页 |
3.2.4 基于r型聚类综合界面风险特征域的指标筛选 | 第40-43页 |
3.3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界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3-49页 |
3.3.1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界面风险基础特征域的建立 | 第43-44页 |
3.3.2 数据的收集 | 第44-45页 |
3.3.3 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3.3.4 r型层次聚类分析结合变异系数分析筛选结果 | 第46-48页 |
3.3.5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界面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界面风险评价 | 第50-58页 |
4.1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界面风险评价模型的设计与构建 | 第50-51页 |
4.2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 第51-54页 |
4.2.1 邻接矩阵 | 第51页 |
4.2.2 可达矩阵的建立 | 第51-52页 |
4.2.3 区域划分 | 第52-53页 |
4.2.4 级位划分 | 第53-54页 |
4.3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54-56页 |
4.3.1 超级矩阵运算 | 第55页 |
4.3.2 基于superdecisions软件求解网络结构模型 | 第55-56页 |
4.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58-67页 |
5.1 qd市x号线轨道交通二期工程项目简介 | 第58-59页 |
5.2 利用解释结构模型确定指标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 第59-61页 |
5.3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61-62页 |
5.4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 第62-64页 |
5.5 界面风险应对措施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一 ppp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界面风险调查问卷 | 第76-78页 |
附录二 ppp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界面风险管理影响因素之间逻辑关系调查 | 第78-79页 |
附录三 专家打分表 | 第79-80页 |
附录四 极限超矩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