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9页 |
1.1.1 超高压变质作用、大陆深俯冲和造山带的演化 | 第14-15页 |
1.1.2 变质作用P-T-(t)轨迹研究 | 第15-17页 |
1.1.3 陆壳折返过程中的深熔作用 | 第17-18页 |
1.1.4 碎屑沉积盆地对造山带隆升的响应 | 第18-19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9-23页 |
1.2.1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9-22页 |
1.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3页 |
1.3 取得的主要进展 | 第23-24页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6-34页 |
2.1 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带 | 第26-27页 |
2.2 北秦岭构造带 | 第27-31页 |
2.2.1 宽坪杂岩 | 第27-28页 |
2.2.2 二郎坪杂岩 | 第28-29页 |
2.2.3 秦岭杂岩 | 第29-30页 |
2.2.4 丹凤岩群 | 第30-31页 |
2.3 南秦岭构造带 | 第31-33页 |
2.4 扬子板块北缘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34-38页 |
3.1.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第34页 |
3.2.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3.3.锆石和独居石形态、内部结构及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 | 第35页 |
3.4.锆石离子探针U-Pb定年 | 第35-36页 |
3.5.独居石SIMS和LA-ICPMS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36页 |
3.6.锆石和榍石微区LA-ICPMS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36-37页 |
3.7.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岩石的P-T-t演化轨迹 | 第38-193页 |
4.1 引言 | 第38-39页 |
4.2 北秦岭高压-超高岩岩石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 | 第39-185页 |
4.2.1 官坡-双槐树地区 | 第39-77页 |
4.2.2 松树沟地区 | 第77-132页 |
4.2.3 寨根地区 | 第132-161页 |
4.2.4 清油河地区 | 第161-185页 |
4.3 讨论 | 第185-193页 |
4.3.1 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多期变质演化 | 第185-187页 |
4.3.2 构造意义 | 第187-193页 |
第五章 北秦岭深俯冲陆壳的折返熔融 | 第193-227页 |
5.1 野外地质特征和样品采集 | 第193-195页 |
5.2 岩相学特征 | 第195-197页 |
5.3 浅色脉体和花岗岩的全岩主微量元素 | 第197-200页 |
5.4 浅色脉体和浅色花岗岩的副矿物年代学 | 第200-205页 |
5.4.1 锆石CL图像特征 | 第200-201页 |
5.4.2 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201-204页 |
5.4.3 独居石U-Pb年代学 | 第204-205页 |
5.5 锆石Hf同位素 | 第205-207页 |
5.6 讨论 | 第207-227页 |
5.6.1 浅色深熔脉体及淡色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 | 第207-208页 |
5.6.2 深熔脉体的形成机制 | 第208-227页 |
第六章 刘岭沉积盆地对北秦岭造山带隆升的限定 | 第227-276页 |
6.1 引言 | 第227-228页 |
6.2 地层概述和采样位置 | 第228-231页 |
6.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 第231-235页 |
6.3.1 石英砂岩(12NQ-39) | 第232-233页 |
6.3.2 云母石英片岩(15QL-08) | 第233-234页 |
6.3.3 黑云石英片岩(15WG-01) | 第234-235页 |
6.3.4 石英砂岩(15WG-03) | 第235页 |
6.4 碎屑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 第235-236页 |
6.5 碎屑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第236-237页 |
6.6 讨论 | 第237-276页 |
6.6.1 物源分析 | 第239-243页 |
6.6.2 构造意义 | 第243-276页 |
第七章 构造地质意义讨论 | 第276-281页 |
7.1 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形成机制 | 第276-278页 |
7.2 对北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限定 | 第278-281页 |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281-284页 |
主要结论 | 第281-283页 |
存在问题 | 第283-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284-317页 |
致谢 | 第317-3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18-319页 |
作者简介 | 第3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