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5-4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20页 |
1.1.1 为何关注休闲教育 | 第15-16页 |
1.1.2 为何关注民国休闲教育 | 第16-2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第22-38页 |
1.3.1 国内近三十年休闲教育的研究 | 第22-31页 |
1.3.2 西方休闲教育研究的发展 | 第31-34页 |
1.3.3 有关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34-3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1.4.1 基本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1.4.2 史料文献的检索与归档 | 第39-41页 |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41-42页 |
2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 第42-50页 |
2.1 “培养新民”的时代需要 | 第42-45页 |
2.2 工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45-47页 |
2.3 西式生活理念传播的直接结果 | 第47-50页 |
3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50-73页 |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教育理念 | 第50-57页 |
3.1.1 孔孟“闲居为不善”的训教 | 第50-53页 |
3.1.2 “藏息相辅”的教育理念 | 第53-54页 |
3.1.3 唐宋山林讲学与游学的教育之风 | 第54-57页 |
3.2 现代教育框架下的社会教育理念 | 第57-60页 |
3.3 西方休闲教育思想的“东渐” | 第60-69页 |
3.3.1 亚里士多德“以闲暇为中心”的教育观 | 第60-63页 |
3.3.2 斯宾塞的闲暇教育思想 | 第63-66页 |
3.3.3 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66-69页 |
3.4 二十世纪初西方休闲教育实践的经验 | 第69-73页 |
4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73-83页 |
4.1 指导善用闲暇时间 | 第73-76页 |
4.2 调剂生活娱乐 | 第76-78页 |
4.3 指向艺术生活 | 第78-79页 |
4.4 追求快乐幸福 | 第79-81页 |
4.5 补充学校教育事业 | 第81-83页 |
5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流派 | 第83-105页 |
5.1 陶行知:回归生活的休闲教育 | 第84-87页 |
5.1.1 休闲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 | 第84-86页 |
5.1.2 休闲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 | 第86-87页 |
5.2 俞庆棠: 平民大众的休闲教育 | 第87-91页 |
5.2.1 平民大众更需要接受休闲教育 | 第88-90页 |
5.2.2 围绕民众的特点开展休闲教育 | 第90-91页 |
5.3 林语堂:追求生活艺术的休闲教育 | 第91-96页 |
5.3.1 “优游人间”的休闲生活观 | 第91-93页 |
5.3.2 休闲教育在艺术生活上的作用 | 第93-96页 |
5.4 蔡元培与朱光潜:作为审美与艺术载体的休闲教育 | 第96-101页 |
5.4.1 休闲教育是审美与艺术走入大众生活的载体 | 第97-99页 |
5.4.2 休闲教育是审美与艺术的重要实现形式 | 第99-101页 |
5.5 王国维与梁启超:“嗜好”与“趣味”下的休闲教育 | 第101-105页 |
5.5.1 休闲教育系培养高尚之“嗜好”与“趣味” | 第101-103页 |
5.5.2 休闲教育系“教育完全之人物”之重要方面 | 第103-105页 |
6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实践 | 第105-124页 |
6.1 民国学校的休闲教育 | 第105-112页 |
6.1.1 学校开展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 第105-106页 |
6.1.2 中小学休闲教育大纲 | 第106-112页 |
6.2 民众休闲教育 | 第112-119页 |
6.2.1 民众休闲教育目标 | 第112-113页 |
6.2.2 民众休闲教育内容与实践 | 第113-118页 |
6.2.3 民众休闲教育的特点 | 第118-119页 |
6.3 乡村休闲教育 | 第119-124页 |
6.3.1 乡村休闲教育的教育目标 | 第120页 |
6.3.2 乡村休闲教育的实施 | 第120-122页 |
6.3.3 乡村休闲教育的特点 | 第122-124页 |
7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124-142页 |
7.1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124-136页 |
7.1.1 对“闲暇”价值的肯定 | 第124-129页 |
7.1.2 实施主体的多元化 | 第129-131页 |
7.1.3 全民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 第131-133页 |
7.1.4 “忧国”与“忧民”的现实考虑 | 第133-135页 |
7.1.5 理论与实验并行的休闲教育思路 | 第135-136页 |
7.2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136-142页 |
7.2.1 全民休闲教育理想与社会实践的落差 | 第136-138页 |
7.2.2 艺术追求理想与谋求生存现实的矛盾 | 第138-142页 |
8 民国休闲教育思想的当下启示 | 第142-152页 |
8.1 休闲教育的价值倡导 | 第142-144页 |
8.2 公共休闲教育计划 | 第144-147页 |
8.3 构建学校休闲教育体系 | 第147-1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2-164页 |
作者简历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