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2 层状金属复合板成形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本课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1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三层镍-铜-镍金属复合板激光冲击柔性微成形实验研究 | 第22-44页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2 实验平台及实验原理 | 第23-24页 |
2.1.3 实验参数与规划 | 第24-25页 |
2.1.4 实验过程与检测 | 第25-28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42页 |
2.2.1 可行性分析 | 第28-30页 |
2.2.2 层状金属复合板与单金属板成形深度的比较 | 第30-31页 |
2.2.3 激光能量和激光冲击次数对成形深度的影响规律 | 第31-33页 |
2.2.4 软模厚度对成形深度的影响规律 | 第33-34页 |
2.2.5 表面质量 | 第34-36页 |
2.2.6 截面厚度减薄率 | 第36-39页 |
2.2.7 截面微硬度 | 第39-41页 |
2.2.8 失效形式 | 第41-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双层铜-镍金属复合板激光冲击柔性微成形实验研究 | 第44-62页 |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3.1.2 实验系统与实验参数规划 | 第45-47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61页 |
3.2.1 表面和截面形貌 | 第47-49页 |
3.2.2 激光能量和激光冲击次数对成形深度的影响规律 | 第49-51页 |
3.2.3 软模厚度和材质对成形深度的影响规律 | 第51-52页 |
3.2.4 表面质量 | 第52-54页 |
3.2.5 截面厚度减薄率 | 第54-57页 |
3.2.6 叠层顺序对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57-59页 |
3.2.7 失效形式 | 第59-6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双层铜-镍金属复合板激光冲击柔性微成形的特征尺寸效应研究 | 第62-80页 |
4.1 实验装置与实验参数 | 第62-63页 |
4.1.1 微模具设计与制造 | 第62页 |
4.1.2 实验系统与实验参数规划 | 第62-63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9页 |
4.2.1 特征尺寸对成形深度的影响规律 | 第63-66页 |
4.2.2 特征尺寸对截面厚度减薄率的影响规律 | 第66-71页 |
4.2.3 特征尺寸对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 | 第71-76页 |
4.2.4 特征尺寸对截面微硬度的影响规律 | 第76-7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双层铜-镍金属复合板激光冲击柔性微成形数值模拟研究 | 第80-95页 |
5.1 分析方法与流程 | 第80-81页 |
5.2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81-83页 |
5.2.1 工件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81-82页 |
5.2.2 软模的本构模型 | 第82页 |
5.2.3 冲击波压力模型 | 第82-83页 |
5.3 建立数值模型 | 第83-88页 |
5.3.1 第一种建模方法 | 第84-85页 |
5.3.2 第二种建模方法 | 第85页 |
5.3.3 两种建模方法的比较 | 第85-88页 |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88-94页 |
5.4.1 工件厚度和叠层顺序对成形深度的影响规律 | 第88-89页 |
5.4.2 材料厚度比例和叠层顺序对成形深度的影响规律 | 第89-90页 |
5.4.3 截面厚度减薄率 | 第90-92页 |
5.4.4 等效塑性应力和等效塑性应变 | 第92-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9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95-97页 |
6.2 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