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创新点 | 第11页 |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3-33页 |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第13-15页 |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13-14页 |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第14-15页 |
·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 第15-17页 |
·绝对成本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 第15-16页 |
·要素禀赋理论 | 第16页 |
·新贸易理论 | 第16-17页 |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 第17-23页 |
·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理论 | 第18-19页 |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理论 | 第19-21页 |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 第21-23页 |
·产业布局理论 | 第23-26页 |
·古典区位论 | 第23-24页 |
·近代区位论 | 第24-25页 |
·现代区位论 | 第25-26页 |
·非均衡理论 | 第26-27页 |
·缪尔达尔—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26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6-27页 |
·威廉姆斯的倒 U 型曲线 | 第27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7-33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 第27-30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30-33页 |
第3章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分析 | 第33-49页 |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演进与现状 | 第33-43页 |
·1949—1978 年 | 第33-37页 |
·1978—2002 年 | 第37-40页 |
·2003—至今 | 第40-43页 |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系统分析 | 第43-49页 |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总量分析 | 第43页 |
·东北三省就业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分析 | 第44-45页 |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质量分析 | 第45-49页 |
第4章 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结构问题 | 第49-61页 |
·东北三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约 | 第50-52页 |
·东北三省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机制 | 第51-52页 |
·产业组织松散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约 | 第52-56页 |
·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第52-56页 |
·产业组织问题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 第56页 |
·东北三省产业布局不合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约 | 第56-61页 |
·东北三省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56-59页 |
·产业布局问题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 第59-61页 |
第5章 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调整措施 | 第61-68页 |
·产业结构合理化措施 | 第61-63页 |
·调整第一产业结构 | 第61-62页 |
·推动工业化不断发展 | 第62页 |
·加强服务业发展 | 第62-63页 |
·产业组织优化措施 | 第63-66页 |
·产业集群化发展 | 第63页 |
·产业集约化发展 | 第63-64页 |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 第64页 |
·加强产业组织之间的联系 | 第64-65页 |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第65-66页 |
·产业布局优化措施 | 第66-68页 |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66页 |
·各地区协调发展 | 第66-6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