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氧化硫硫杆菌密度感应系统研究

缩略词表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3页
    1 细菌密度感应系统研究进展第9-11页
        1.1 密度感应系统的发现第9页
        1.2 密度感应系统的种类第9-10页
        1.3 细菌QS系统功能性研究及应用前景第10-11页
    2 浸矿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在浸矿和酸性矿水治理中的应用第11-19页
        2.1 浸矿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第11-13页
        2.2 细菌生物膜的观察和检测方法第13-14页
        2.3 基于密度感应系统的细菌生物膜抑制剂第14-16页
        2.4 浸矿细菌在酸性矿水治理中的应用第16-19页
    3 氧化硫硫杆菌密度感应系统、特性及其应用第19-20页
    4 氧化硫硫杆菌吸附性第20-21页
    5 立题依据第21-23页
第二章 氧化硫硫杆菌的鉴定和生长特性第23-30页
    1 前言第23页
    2 材料和试剂第23-24页
        2.1 关键试剂第23-24页
        2.2 培养基第24页
        2.3 实验菌种第24页
        2.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4页
    3 实验方法第24-27页
        3.1 细菌的富集培养和平板纯化第24-25页
        3.2 菌株形态学描述第25页
        3.3 菌株 16S rDNA测序第25-27页
    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27-28页
        4.1 菌落的形态特征第27-28页
        4.2 氧化硫硫杆菌生长过程p H值的变化第28页
        4.3 菌株 16S rDNA测序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第28页
    5 讨论第28-30页
第三章 氧化硫硫杆菌QS信号分子的检测第30-36页
    1 前言第30页
    2 材料和试剂第30-32页
        2.1 关键试剂第30页
        2.2 培养基第30-31页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1-32页
        2.4 菌种第32页
    3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1 制作指示细菌A. tumefaciens NTL4 (pZLR4)指示平板第32页
        3.2 氧化硫硫杆菌培养液中AHL信号分子的萃取第32-33页
        3.3 指示平板验证第33页
        3.4 指示平板检测氧化硫硫杆菌萃取液中AHL信号分子第33页
    4 实验结果第33-34页
        4.1 验证指示平板实验结果第33-34页
        4.2 指示平板检测氧化硫硫杆菌萃取液中AHL信号分子第34页
    5 讨论第34-36页
第四章 合成QS系统抑制剂第36-41页
    1 前言第36页
    2 材料和试剂第36-37页
        2.1 关键试剂第36页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6-37页
    3 实验方法第37-39页
        3.1 N-(3-环丁内酯)4溴苯乙酰胺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第37页
        3.2 溴化呋喃酮化合物的合成第37-38页
        3.3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和理化性质检测第38-39页
    4 实验结果第39-40页
        4.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和物理性质第39-40页
    5 讨论第40-41页
第五章 合成化合物对氧化硫硫杆菌QS系统的影响第41-47页
    1 前言第41页
    2 材料和试剂第41-42页
        2.1 关键试剂第41页
        2.2 培养基第41页
        2.3 实验菌种第41-42页
        2.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2页
    3 实验方法第42-43页
        3.1 合成化合物储液配制中DMSO浓度的选择第42页
        3.2 制作细菌浓度与OD600的标准曲线第42页
        3.3 Furanone C-30 对A.thiooxidans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第42-43页
        3.4 合成化合物对A.thiooxidans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43页
    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43-46页
        4.1 合成化合物储液配制中DMSO浓度的选择第43-44页
        4.2 制作细菌浓度与OD600的标准曲线第44-45页
        4.3 Furanone C-30 对A.thiooxidans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第45页
        4.4 合成化合物对A.thiooxidans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45-46页
    5 讨论第46-47页
第六章 结论第47-4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26种有毒植物及根际土放线菌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向神经元诱导的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