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云南26种有毒植物及根际土放线菌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5页
    1第9-10页
        1.1 引言第9页
        1.2 植物内生放线菌第9-10页
    2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第10-15页
        2.1 宿主植物的选择第10-11页
        2.2 内生菌的分离方法第11-12页
        2.3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第12-13页
        2.4 内生菌与宿主的关联性第13-14页
        2.5 内生放线菌的探究应用第14-15页
第二章 高通量测序分析3种有毒植物细菌丰度第15-2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5-17页
        1.1 供试材料及预处理第15页
        1.2 高通量测序及分析方法第15-17页
            1.2.1 上机测序流程第15-16页
                1.2.1.1 植物样本DNA的提取第15页
                1.2.1.2 16S rRNA基因V4区PCR扩增第15-16页
                1.2.1.3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第16页
                1.2.1.4 文库构建与上机测序第16页
            1.2.2 信息分析流程第16-17页
                1.2.2.1 测序数据处理第16页
                1.2.2.2 OTUs聚类分析与物种注释第16-17页
                1.2.2.3 多样性分析方法第1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7-24页
        2.1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第17-19页
            2.1.1 测序结果注释与取样深度分析第17页
            2.1.2 稀释曲线第17-18页
            2.1.3 等级丰度曲线第18-19页
        2.2 Alha多样性分析第19-20页
        2.3 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第20-21页
        2.4 Beta多样性分析第21-24页
            2.4.1 主成分分析第21-22页
            2.4.2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第22-23页
            2.4.3 非加权组平均聚类分析第23-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有毒植物及根际土的纯培养放线菌第25-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1.1 供试材料第25页
            1.1.1 有毒植物样本第25页
            1.1.2 有毒植物根际土样本第25页
        1.2 分离方法第25-29页
            1.2.1 植物样本表面清洗第25页
            1.2.2 植物样本表面消毒第25-27页
            1.2.3 表面消毒效果的检查第27页
            1.2.4 样本的预处理第27页
                1.2.4.1 植物样本的预处理第27页
                1.2.4.2 根际土样本的预处理第27页
            1.2.5 培养基的设计第27-28页
            1.2.6 分离菌株的初步鉴定第28页
            1.2.7 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分析方式第28-29页
                1.2.7.1 内生放线菌DNA的提取第28-29页
                1.2.7.2 内生放线菌16S rRNA的扩增第29页
                1.2.7.3 16S rRNA扩增产物测序及结果比对第2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29-40页
        2.1 植物表面消毒方法与分离效果第29-30页
        2.2 植物样本预处理方法与分离效果第30-31页
        2.3 分离培养基与分离效果第31-32页
        2.4 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分析第32-40页
            2.4.1 植物不同器官内生放线菌多样性第32-35页
            2.4.2 不同毒性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第35-36页
            2.4.3 同种植物不同生境的内生放线菌多样性第36-37页
            2.4.4 本地特有植物的内生放线菌多样性第37页
            2.4.5 植物内生放线菌与根际土放线菌多样性第37-38页
            2.4.6 免培养与纯培养方式探究放线菌多样性的比较第38-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有毒植物及根际土放线菌的筛选第41-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1.1 实验菌株第41-42页
        1.2 病原指示菌第42页
        1.3 培养基第42页
        1.4 放线菌的发酵产物第42页
        1.5 抑菌试验第42页
        1.6 功能基因的扩增第42-43页
            1.6.1 引物信息第42-43页
            1.6.2 功能基因的扩增及检测第43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3-49页
        2.1 抗菌活性第43-46页
            2.1.1 有毒植物内生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第43-45页
            2.1.2 根际土内生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第45-46页
        2.2 功能基因扩增结果第46-49页
            2.2.1 有毒植物内生放线菌第46-47页
            2.2.2 有毒植物根际土内生放线菌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总结与展望第50-51页
附录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目录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法夫酵母来源crtE、crtI、crtY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系统构建
下一篇:氧化硫硫杆菌密度感应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