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渣油加氢研背究景 | 第10-11页 |
1.2 渣油加氢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渣油加氢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2-15页 |
1.3.1 原料性质 | 第12-13页 |
1.3.2 催化剂瓶颈 | 第13页 |
1.3.3 反应机理 | 第13-14页 |
1.3.4 工艺瓶颈 | 第14-15页 |
1.4 对焦炭的认识 | 第15-17页 |
1.4.1 焦炭的元素组成 | 第16页 |
1.4.2 焦炭的化学结构 | 第16-17页 |
1.5 焦炭生成的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1.5.1 加氢催化剂 | 第17-18页 |
1.5.2 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18-19页 |
1.5.3 渣油的性质影响 | 第19-21页 |
1.5.4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21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23-37页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第23-26页 |
2.1.1 原料与试剂的性质 | 第23-24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4-26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6-31页 |
2.2.1 渣油四组分分析 | 第26-27页 |
2.2.2 加氢催化剂的预硫化 | 第27-28页 |
2.2.3 渣油加氢反应 | 第28-29页 |
2.2.4 气体收集系统 | 第29-30页 |
2.2.5 溶剂回收系统 | 第30页 |
2.2.6 催化剂回收系统 | 第30-31页 |
2.3 相关性质分析 | 第31-34页 |
2.3.1 原料性质分析 | 第31页 |
2.3.2 液相分析 | 第31-32页 |
2.3.3 气相产物分析 | 第32页 |
2.3.4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3.5 元素分析 | 第33页 |
2.3.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页 |
2.3.7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34页 |
2.3.8 SEM-EDS分析 | 第34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4-36页 |
2.4.1 渣油结构的计算 | 第34-35页 |
2.4.2 原料油四组分分析 | 第35页 |
2.4.3 渣油加氢产物分布 | 第35-36页 |
2.5 实验内容 | 第36-37页 |
第3章 重质油加氢反应性能的研究 | 第37-57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反应时间对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37-44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3.3 反应温度对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44-50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3.4 反应压力对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50-56页 |
3.4.1 实验部分 | 第50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3.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重质油性质对加氢反应效果的影响 | 第57-70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结构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 第58-59页 |
4.3 结构参数对加氢效果的影响 | 第59-64页 |
4.3.1 结构参数对主要产物产率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2 结构参数对转化率和轻油产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3 结构参数对焦炭生成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特征化参数KH对加氢效果的影响 | 第64-67页 |
4.4.1 特征化参数KH对主要产物产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2 特征化参数KH对轻油产率和转化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4.4.3 特征化参数KH对焦炭产率的影响 | 第66页 |
4.4.4 特征化参数KH对S、N脱除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4.5 特征化参数KH与主要结构参数的关系研究 | 第67-69页 |
4.6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催化剂上焦炭的特性及其分布特点 | 第70-77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焦炭在催化剂径向上的分布规律 | 第70-74页 |
5.2.1 分析方法 | 第70-72页 |
5.2.2 SEM-EDS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72-74页 |
5.3 结焦催化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4-76页 |
5.4 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