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 酵母菌 | 第14-16页 |
·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酵母菌的分类 | 第15-16页 |
2 酵母菌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16-18页 |
·酵母菌的传统分类方法 | 第16-17页 |
·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7-18页 |
3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第18-21页 |
·RFLP标记技术 | 第18-19页 |
·RAPD标记技术 | 第19页 |
·AFLP标记技术 | 第19-20页 |
·SSR标记技术 | 第20页 |
·ISSR标记技术 | 第20页 |
·SRAP标记技术 | 第20-21页 |
4 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立题背景 | 第21-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产生GABA酵母菌株的筛选 | 第24-29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菌株来源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页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25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5-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酵母菌株的分离 | 第26页 |
·产GABA酵母菌株的筛选 | 第26页 |
·GABA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产GABA酵母菌的初筛结果 | 第26-27页 |
·GABA含量测定结果 | 第27页 |
4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产生GABA酵母菌的形态学分类鉴定 | 第29-39页 |
1 材料 | 第29-31页 |
·菌株 | 第29-30页 |
·培养基 | 第30页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30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0-31页 |
2 方法 | 第31-32页 |
·形态观察 | 第31页 |
·生理生化测定 | 第31-32页 |
·酵母菌的分类鉴定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形态特征观察 | 第32-34页 |
·细胞形态与培养特征 | 第32-34页 |
·掷孢子的形成 | 第34页 |
·生理生化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糖类发酵试验 | 第34页 |
·同化碳源试验 | 第34页 |
·同化氮源试验 | 第34-35页 |
·其他各项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35页 |
·产GABA酵母菌株的形态鉴定结果 | 第35页 |
4 讨论 | 第35-39页 |
第四章 产生GABA酵母菌的ISSR分析 | 第39-52页 |
1 材料 | 第39-41页 |
·菌株 | 第39页 |
·培养基 | 第39-40页 |
·引物 | 第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2 方法 | 第41-44页 |
·酵母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供试菌株的预处理及破壁 | 第41页 |
·酵母菌基因组DNA的粗提 | 第41-42页 |
·RNase消化粗提产物 | 第42页 |
·酵母菌基因组DNA纯度检测 | 第42页 |
·ISSR引物的筛选 | 第42-43页 |
·ISSR-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44页 |
·DNA多样性聚类分析 | 第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酵母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44-45页 |
·ISSR引物筛选 | 第45页 |
·ISSR扩增条件优化 | 第45-48页 |
·Taq酶浓度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Mg~(2+)浓度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47页 |
·dNTPs浓度对于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47页 |
·引物浓度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模板DNA浓度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48页 |
·ISSR-PCR扩增最佳反应体系 | 第48页 |
·ISSR-PCR扩增结果 | 第48-50页 |
·ISSR扩增产物聚类分析 | 第50页 |
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产生GABA酵母菌的SRAP分析 | 第52-64页 |
1 材料 | 第52-53页 |
·菌株 | 第52页 |
·引物 | 第52-53页 |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2 方法 | 第53-56页 |
·酵母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SRAP引物的筛选 | 第54页 |
·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54-55页 |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55页 |
·DNA多样性聚类分析 | 第55-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SRAP引物筛选 | 第56页 |
·PCR扩增条件优化 | 第56-60页 |
·dNTPs浓度对于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57页 |
·引物浓度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模板DNA浓度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58页 |
·Mg~(2+)浓度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Taq酶浓度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59页 |
·SRAP-PCR扩增最佳反应体系 | 第59-60页 |
·SRAP扩增结果 | 第60-62页 |
·SRAP扩增产物聚类分析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64页 |
第六章 产生GABA酵母菌的5.8S rDNA-ITS扩增 | 第64-69页 |
1 材料 | 第64-65页 |
·菌株 | 第64页 |
·引物 | 第64-65页 |
·主要试剂 | 第6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5页 |
2 方法 | 第65-66页 |
·酵母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5页 |
·酵母ITS序列的PCR扩增程序 | 第65-66页 |
·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 第66页 |
·测序 | 第6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酵母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间(ITS)区的PCR扩增结果 | 第66-67页 |
·菌种鉴定 | 第67-68页 |
4 讨论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9-72页 |
1 结论 | 第69-70页 |
2 讨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附录1 供试菌株的菌落形态照片 | 第80-81页 |
附录2 供试菌株5.8S rDNA-ITS序列及Blast比对结果 | 第8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词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