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犬流感病毒NP蛋白的表达及其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语及符号第12-13页
绪论第13-14页
第一章 犬流感的流行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第14-30页
    1 犬流感的分布与流行第14-18页
        1.1 H3N8亚型犬流感第14-15页
        1.2 HSN1亚型犬流感第15-16页
        1.3 H3N2亚型犬流感第16页
        1.4 HSN2亚型犬流感第16-17页
        1.5 H1N1亚型犬流感第17页
        1.6 其他亚型犬流感第17-18页
    2 流感病毒的分子结构与理化特性第18-19页
        2.1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第18页
        2.2 流感病毒的理化特性第18-19页
    3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第19-21页
        3.1 增殖特性第19-21页
            3.1.1 病毒的吸附第19页
            3.1.2 病毒的侵入第19-20页
            3.1.3 病毒RNA的合成第20页
            3.1.4 病毒蛋白的合成和RNA的包装第20页
            3.1.5 病毒的出芽和释放第20-21页
        3.2 血凝特性第21页
    4 流感病毒的分子特性第21-24页
        4.1 聚合酶蛋白第22页
        4.2 HA蛋白第22页
        4.3 NP蛋白第22-23页
        4.4 NA蛋白第23页
        4.5 M蛋白第23页
        4.6 NS1和NS2蛋白第23-24页
    5 犬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第24-27页
        5.1 流感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第24页
        5.2 血清学检测方法第24-26页
            5.2.1 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第24-25页
            5.2.2 琼脂扩散试验(AGID)第25页
            5.2.3 免疫荧光试验(IFA)第25页
            5.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第25页
            5.2.5 免疫层析胶体金技术(GICA)第25-26页
        5.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第26-27页
            5.3.1 RT-PCR第26页
            5.3.2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26-27页
            5.3.3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第27页
    6 CIV的危害及公共卫生学意义第27-28页
    7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30页
第二章 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核蛋白的原核及真核表达第30-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9页
        1.1 材料第31页
            1.1.1 病毒、质粒及宿主菌第31页
            1.1.2 主要试剂第31页
        1.2 方法第31-39页
            1.2.1 原核表达第31-36页
            1.2.2 真核表达第36-39页
    2 结果第39-46页
        2.1 原核表达第39-43页
            2.1.1 NP基因的PGR扩增第39页
            2.1.2 NP基因T克隆的鉴定第39-40页
            2.1.3 两种表达质粒NP-pGEX-4T-1及NP-pET28a的鉴定第40-41页
            2.1.4 重组NP蛋白的诱导表达及最佳表达质粒与宿主菌组合的选择第41页
            2.1.5 表达条件的优化第41-43页
            2.1.6 最佳洗脱咪唑浓度的确定第43页
            2.1.7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第43页
        2.2 真核表达第43-46页
            2.2.1 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鉴定第43-44页
            2.2.2 重组穿梭质粒的鉴定第44页
            2.2.3 重组杆状病毒的鉴定第44-45页
            2.2.4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检测第45-46页
    3 讨论第46-50页
第三章 重组NP蛋白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0-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4页
        1.1 材料第50-51页
        1.2 方法第51-54页
            1.2.1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具体步骤第51页
            1.2.2 最佳抗原的选择其最佳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度的确定(方阵法)第51页
            1.2.3 最佳抗原包被条件的选择第51-52页
            1.2.4 封闭剂与最佳作用时间的选择第52页
            1.2.5 最佳一抗稀释倍数与作用时间的确定第52页
            1.2.6 最佳二抗稀释倍数与作用时间的确定第52页
            1.2.7 最佳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第52页
            1.2.8 临界值的确定第52-53页
            1.2.9 灵敏性试验第53页
            1.2.10 特异性试验第53页
            1.2.11 重复性试验第53页
            1.2.12 临床血清的检测第53-54页
    2 结果第54-60页
        2.1 最佳抗原及其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度的选择第54-55页
        2.2 最佳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第55页
        2.3 最佳封闭剂的选择第55-56页
        2.4 最佳封闭时间的选择第56页
        2.5 最佳血清作用时间的确定第56-57页
        2.6 最佳二抗稀释倍数的确定第57页
        2.7 最佳二抗作用时间的确定第57-58页
        2.8 最佳显色时间的确定第58页
        2.9 临界值的确定第58-59页
        2.10 间接ELISA方法的灵敏性第59页
        2.11 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第59页
        2.12 间接ELISA方法的重复性试验第59页
        2.13 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与HI方法的比较第59-60页
    3 讨论第60-62页
全文总结第62-64页
本文创新点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附录: 常用试剂的配制第74-78页
致谢第78-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犬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与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猪圆环病毒2型高代次毒株致病性与Cap-SS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