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林区井干式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三、北方传统井干式建筑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民居建筑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二)井干式建筑演变研究 | 第14页 |
(三)传统井干式建筑结构研究 | 第14-15页 |
(四)小兴安岭林区井干式建筑研究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一)实地考察的方法 | 第16页 |
(二)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 第16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五、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小兴安岭林区井干式建筑的概述 | 第18-25页 |
一、小兴安岭林区自然地理特征 | 第18-19页 |
(一)山林资源丰富 | 第18-19页 |
(二)气候的冷湿特点 | 第19页 |
二、小兴安岭林区井干式建筑沿革 | 第19-20页 |
三、井干式建筑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 | 第20-22页 |
(一)井干式建筑分布特点 | 第20-21页 |
(二)井干式建筑变化趋势 | 第21-22页 |
四、小兴安岭林区井干式建筑形成与延续的原因 | 第22-23页 |
(一)材料易得且廉价 | 第22页 |
(二)木材的技术手段简单且成熟 | 第22-23页 |
五、木材作为井干式建筑主要材料的优缺点 | 第23页 |
(一)优点 | 第23页 |
(二)缺点 | 第23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注释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小兴安岭林区井干式建筑空间特点 | 第25-43页 |
一、村落 | 第25-29页 |
(一)村落的选址特点 | 第25-26页 |
(二)村落的规模 | 第26-27页 |
(三)村落的外部空间特征 | 第27-29页 |
二、院落 | 第29-37页 |
(一)院落的构成要素 | 第29-32页 |
(二)院落平面的分类 | 第32-34页 |
(三)院落的空间特征 | 第34-35页 |
(四)院落空间属性 | 第35页 |
(五)院落空间的功能 | 第35-36页 |
(六)影响院落空间布局的要素 | 第36-37页 |
三、单体建筑 | 第37-42页 |
(一)单体建筑平面 | 第37-39页 |
(二)单体建筑的现代演变 | 第39-40页 |
(三)单体建筑的外部造型 | 第40-41页 |
(四)影响单体建筑布局的因素 | 第41-4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小兴安岭林区井干式建筑结构及构造 | 第43-57页 |
一、木框架形式 | 第43-44页 |
(一)有阁楼式 | 第43-44页 |
(二)无阁楼式 | 第44页 |
二、井干式建筑室外各部分的构造 | 第44-51页 |
(一)勒脚 | 第44-46页 |
(二)墙身 | 第46-48页 |
(三)屋面 | 第48-49页 |
(四)门窗 | 第49页 |
(五)烟囱 | 第49-51页 |
三、井干式建筑的室内各部分构造 | 第51-55页 |
(一)隔墙 | 第51页 |
(二)灶台及炕 | 第51-53页 |
(三)天棚 | 第53页 |
(四)地面 | 第53-54页 |
(五)地窖及水井 | 第54-55页 |
四、营建机制 | 第55-56页 |
(一)简单快捷的施工流程 | 第55-56页 |
(二)三位一体的建构机制 | 第56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56页 |
注释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井干式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 第57-63页 |
一、井干式建筑存在的问题 | 第57页 |
二、保护概况 | 第57-58页 |
三、井干式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 第58-61页 |
(一)民居构造的优化 | 第58-59页 |
(二)功能适应性创新 | 第59-60页 |
(三)新技术的运用 | 第60-61页 |
四、井干式建筑的价值体现 | 第61-62页 |
(一)应用价值 | 第61页 |
(二)艺术价值 | 第61页 |
(三)文化价值 | 第61页 |
(四)实践价值 | 第61-62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总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